浙江在线  >  遂昌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广角

勇敢者的游戏 千百年的传承

龙洋龙排:乌溪江畔的非遗瑰宝

2017-05-25 20:52:33来源: 遂昌新闻网 作者: 编辑: 潘华骏

  记者 朱敏 通讯员 张远

  “龙排就是木排,共有9节,不仅有龙头、龙身、龙尾,还有龙骨、龙筋。”乌溪江畔,九龙口村,午后的阳光刺眼而灼热,呼啸而过的汽车扬起公路上缕缕轻尘。鹅卵石遍布的河滩上,手艺人戴养鸿及戴法达正忙碌而紧张地制作着古老的龙排。

  这节龙排约莫11米长,3米宽,由18根直径15厘米左右的杉木捆扎而成。一千多年前,当地的先民们伴着绕山飘转的溪水声和放排号子,利用龙排将沉重的木材从山高路阻的大山深处运到山外交易。但时过境迁,随着公路的开通,龙排逐渐失去了作用,昔日意气风发的放排汉子也已白发苍苍甚至作古……

  劈波斩浪,勇敢者的游戏

  在戴法达的记忆中,放排是件讲究事。

  清晨4点多,天刚蒙蒙亮,宿在一起的放排汉子睁开眼睛,各自起身洗漱。提上事先准备好的蓑衣和装有干粮及应急用品的“洋油箱”,他们步履一致地走向位于村口的放排点。

  “从起床到上排的这段时间,是绝不允许讲话的。”江南山村的河道变化莫测,长长的木排行驶其中,无法预料前路存有何种异数。倘若随口的一句玩笑话应验,搭上的就不仅是满载的木材,放排汉子同样是命悬一线。

  说是讲究也好,迷信也罢,从戴法达记事起,村里放排就一直避着这个约定俗成的禁忌。“我第一回上排是在16岁。”排上生活惊险而刺激,在父亲手把手的教授下,戴法达在18岁加入了村内的放排队。

  “那时候都是在生产队工作拿工分,最能干的人一天能拿12分。”放排队独立于生产队,挑选的都是村内的技术好手,队里最多时有8人。接到放排营生后,3、4人一组,把棹掌舵,前往位于衢州的“小湖南”。“水况好的时候去一趟50多公里只需2天,再用1天步行回来。”戴法达说,将木排卖掉后,单人一趟可以赚五六十块钱,而1块钱抵得上7工分。

  因为来钱快,不少年轻汉子即使不谙水性,依然选择下水放排。这里的放排,没有了“小小竹排江中游”的轻松惬意,更多的是搏击风浪、生死攸关的紧张与心悸,恐怖与刺激,辛苦与享受。

  “平常我们都是一人在船头把棹,但水况不好时,就需要在船尾增添一人。”戴法达介绍,闯经急弯险滩时,放排汉子需扎马步立于排上,在头排的带领下,左右掌控木排方向,犹如在江中驯服长龙。但稍有不慎,排头扎进岩礁,或是排腰卡在拐角,就会殃及木排,极易“散排”。这时,无论该地风浪多大、淤泥多深,放排汉子都会义无反顾地往下跳,用撬棍将木排带出险境。

  劈波斩浪,多年的放排生活,给戴法达留下了数不清的历险经历。1975年冬,他放排至王村口竹连(谐音)坝,突然暴雨倾盆,水位上涨,在未把牢方向的情况下,木排猛烈撞向坝口,顷刻间四散开来。

  “草鞋的绳子勾住了其中一根杉木,将我的腿往其余两根杉木中间拽。”被夹住后丧失了行动能力,平时自诩水性颇好的戴法达只能眼睁睁看着水漫到他的胸口。好在附近工作的工人闻讯赶来,将他们一行救上岸来,但戴法达的腿已失去知觉,由此留下了走路不便的后遗症。

  但现在,71岁的戴法达回忆起曾经险象环生的放排经历,却是怀念多于唏嘘,“要是还能放排,我的孙子孙女都带出师了。”

  龙形龙意,千年龙排传承

  摩托车、头盔、墨镜和被风吹起的背头,戴养鸿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江湖气息。这个看上去有些桀骜不逊的中年男子实际已到花甲之年,作为龙洋龙排的市级“非遗”传承人,他是远近闻名的扎排、放排高手。

  “扎排技术是父亲教给我的。”生活在乌溪江畔,戴养鸿家中祖祖辈辈都是放排人。而为了节约成本,用作运输工具的木排往往交由放排人亲手制作。从小在父亲身旁耳濡目染的他,对木排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了然于心。

  龙钉、龙筋、龙骨、龙箍、横杠、撑篙、撬棍、棹,依山而住的村民们从大山深处获取木排所需的全部原材料。

  “木排一般采用杉木或是松木,完整的称作元条,切掉首尾的称作元木。”将杉木元条托举在立好的撑架上,戴养鸿手拿刀具,将杉木的外皮削去,“削掉外皮会增大木排的浮力,减少水中的阻力。”

  削去外皮后的杉木元条按长短从中间向两边紧挨着排开,3条横杠分别覆于排头、排腰、排尾,再用龙钉和龙箍固定横杠。龙钉即青冈柴削成的木钉,龙箍即竹编的小篾圈,戴养鸿利用每2枚木钉搭配1根小篾圈,制作出木排的排身。

  但想要自如地掌握木排行驶方向,棹不可或缺。“不像排身有各种木材可以选择,棹只能选用杉木。”戴养鸿说,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经验,让扎排人少走了不少弯路。棹手在下,棹叶在上,2根重叠的去皮杉木被戴养鸿用3根火绳(烧火柴树苗编成麻花状,再用火烤制)与木钉固定。

  “我在20岁参与放排,如果在路上因意外错过吃饭睡觉的店,就得宿野了。”宿野的时候,“链”(谐音)就能发挥大用处了。这种由篾匠编制而成的“竹索”,一头系在排上,一头留出个套索来,可以固定在河滩或是石礁上防洪水冲击。戴养鸿说,由于只有极少数的人掌握编制手艺,“链”在当时就是5元一条的高价,但仍然是供不应求。

  现如今,濒临失传的“链”已被麻绳取代,和“链”一样,古朴的扎排技术也被越来越少人知晓。

  “之所以现在还在做龙排,就是不想让乌溪江畔的先辈们曾经搏击风浪的精神被遗忘。”最后一批放排人中最年轻的戴养鸿,有着将龙排技艺代代传承下去的愿景。除正在熟悉制作龙排的儿子以外,他一直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传承中来。

  “过几天,龙排就要下水了。”戴养鸿笑着说,由9节木排串联而成,近50米长的大型龙排即将亮相“大过中国节·端午遂昌行”的九龙口村龙排祭祀活动。“到那天啊,咱们在江边长大的,会水性的都上排,很是热闹,我很期待。”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举报指南 |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

网站简介|广告业务|联系方式|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8522737 邮箱:3818449191@qq.com

遂昌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1号 IPC备案号:浙ICP备10211268号-1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遂昌县妙高街道平昌路33号 电话:0578-8522737 Email:38184491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