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遂昌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综合遂昌

王健:“42年,我与遂昌金矿共成长”

2018-11-13 20:48:44来源: 作者: 编辑: 林馨怡

  “1978年我已经工作两年啦,当初跟我一起进来的同事大部分都已经退休,现在只剩下3个人。”今年60岁的王健已经在遂昌金矿工作了42年,他先后从事了机电检修、选矿冶炼、采矿、团委、办公室、保卫科等12个岗位,可以说是下过一线,也当过多个处室的“指挥”。

  “我的父亲从事的就是采矿工作,所以1976年刚从高中毕业的我便通过招工成了一名采矿工人。”王健说,上世纪70年代的工作条件真的很艰苦,那时候的井下作业都是纯人工的强体力劳动,加之当时采矿钻孔用的是干式作业,由于岩石比较硬,电钻钻进去的时候粉尘很大,往往一次作业后,工人除了嘴巴和眼睛,其他地方就都被粉尘“侵占”了。“那时候,我们工人的健康意识没那么强,在作业时常常会忘了戴口罩,长时间吸入粉尘后便容易得尘肺病。那时候的医疗条件也不好,很多人就因此终身失去了劳动能力。”

  不仅如此,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矿工们要将矿洞内的废渣和矿石运出来也是件劳心劳力的事情。“在那个年代,我们只能用柴油手扶拖拉机改装而成的运输车,不仅运输能力差,柴油燃烧还极大地污染了矿洞内的环境。”王健说,那时候运输矿石和废渣都是用手工的,两人配合,一人用三角耙将废渣耙进框内,另一人则将耙好的废渣倒入运输车,费时还费事。有时候柴油运输车没用了,废渣和矿石就只能用手推车推出矿洞,效率低、强度大、作业方式落后可以说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采矿工人工作的真实写照。

  “现在就好多了,我们采用的是湿式作业,在钻孔的时候会有水喷出来,这样就解决了粉尘的问题。”王健说,他们现在还配备了装岩机和电机车,只需按下按钮,就能轻松将矿石和废渣倒进车斗内,然后由电机车运出矿洞,将作业效率和运输效率都提升了至少6倍。

  除了井下作业,选矿冶炼也在不断改变。“1978年以前,我们采了矿之后,都是直接卖矿石,附加值非常低。但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有了选冶车间,开始生产精金矿,到了上世纪90年代,我们更是有了氰化工艺和冶金工艺,开始生产成品金银。而随着工艺技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每吨矿石金银提取量从原来的80%左右上升到了如今的90%以上,可以说非常好了。”王健笑着说。

  其实随着技艺一同提升的还有员工的幸福指数,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交通非常不便,金矿到县城需要过濂竹绕行,50多公里的路程,需要行驶一个半小时。由于山高路远且需强体力劳动,金矿内女职工很少,小伙子们找对象都成了问题。“而且那个时候,我们每个月的工资也就20到30元,每人每月虽然可以分到30到45斤大米,但也只能勉强吃饱,如果要养家还是有一定困难的。”王健说,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如今人均年收入达到了8万元以上,而且很多人都在县城买了房买了车娶了妻,生活是越过越好了。

  记者 邹可思 通讯员 陈小亮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举报指南 |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

网站简介|广告业务|联系方式|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8522737 邮箱:3818449191@qq.com

遂昌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1号 IPC备案号:浙ICP备10211268号-1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遂昌县妙高街道平昌路33号 电话:0578-8522737 Email:38184491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