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遂昌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广角

从吃不饱到吃得好

——讲述人:骆星根

2018-11-15 20:16:46来源: 作者: 编辑: 林馨怡

  骆星根出生于原成屏公社的骆村村,高小毕业的他在当时已被视为“文化人”。26岁之前,他做了几年生产队长。“活干得不少,肚皮却填不饱。”这是那个年代留给骆星根最深的印象。

  1978年初,26岁的骆星根适逢好机遇:公社选拔税务员,年轻又有文化的他有幸入选,成为人人羡慕的“能够吃饱饭的干部”。

  从1978开始做公社税务员,到2012年退休,近四十年时间,骆星根都与农村、农业打交道,让他感触最深的就是“这四十年,遂昌的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9年底,因工作调动,骆星根来到濂竹公社,担任公社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遂昌多山地,尤其像濂竹这样的偏远地方,大伙儿都是靠天吃饭。”骆星根说,遂昌那时候主要种植双季稻,没有其他副业。毛竹不值钱,木材的价格也低。“濂竹地少,收成又受自然条件影响,粮食年产五六万斤,全公社有100多人,平均每人每年分到的粮食也就四五百斤,这些粮食还不全是稻谷,包括番薯、玉米等粗粮,吃不饱饭是正常。”

  1980年开始,中国农村开始推行一项重要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刚开始,很多人不太愿意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觉得风险太大。”骆星根仍记得,到了1983年,遂昌开始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后,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农民能够吃饱饭了。”

  骆星根回忆,每年的春夏之交,都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存粮已经吃完,夏粮还没收,缺粮地区的农民只能靠国家下拔的返销粮充饥。到了1984年,国家下拔的返销粮已经没有人要了。“那时候我们进村开展工作,要在农户家中吃饭的话,都是要付粮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也就一两年时间,我们再去吃饭,我们的粮票再也付不出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农村也开始修建各项基础设施。“遂昌山多,以前都没有公路,只有山道,山里的人要想运点东西出来,只能肩挑背扛。”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遂昌开始修公路,“那个时候虽说是修公路,也只是路基做好后,填铺上沙石。”骆星根说,虽说比不上现在的水泥路柏油路,但对于出行都要翻山越岭的山民来说,沙石路已经是那个年代的“高速公路”。

  公路进了村,电网也陆续拉进大山。“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可谓是日新月异。”1991年,骆星根又调动到县农村能源办公室工作,仍与农村、农民打交道。

  “工作三十多年,变化最明显的还要数农村。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他们勇于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对于如今农村的发展,骆星根很是感慨,他说,农民不再靠着“一亩三分地”,而是大力发展种养殖业,茶叶、高山蔬菜、中药材、水干果等都成了遂昌的特色产业。农产品丰富了,大家的选择也多样化了。“我退休在家,通过网络就能知道遂昌有哪些新鲜特色的农产品,一点信息不落下,想吃什么都有,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记者 张春玲 整理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举报指南 |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

网站简介|广告业务|联系方式|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8522737 邮箱:3818449191@qq.com

遂昌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1号 IPC备案号:浙ICP备10211268号-1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遂昌县妙高街道平昌路33号 电话:0578-8522737 Email:38184491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