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遂昌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遂昌

我是见证人——

骆星根: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少

2019-03-26 21:13:31来源: 作者: 编辑: 林馨怡

  今日,记者走进骆星根位于西街的家,他和老伴正在准备午饭,炒豆干、雪菜炒肉丝、清炒马兰头,再加一个春笋炖排骨,清爽简单,“现在讲究健康,尤其是我们岁数大了,在饮食上更要注意。”骆星根说,平时就他和老伴两人吃饭,女儿一家周末才会过来,“我们吃得少,两个人一天一斤米也吃不完。”

  1952年,骆星根出生于原成屏公社骆村村,可以说,他见证了建国来几十年的发展。从事农业工作的他,对于“吃饭问题”更是深有体会,“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吃,从建国初的吃不饱,到后来吃得好,再到现在挑着吃,几十年时间,老百姓的饮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8年,6岁的骆星根开始记事,那一年全国上下开始大炼钢铁运动。“村里的青壮年都去北界参加大炼钢铁了,家中只有60多岁的奶奶和我。”骆星根说,地里的稻子熟了,没人收;田里的黄豆炸了,没人管;山上番薯可以挖了,也没劳力,“粮食没人收,烂在地里,家里米缸空了,只能饿肚子。”

  骆星根回忆,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导致的粮食短缺和饥荒,老百姓的日子都过得很艰苦,“那时候,大家都是勒着裤带过日子,有萝卜白菜吃已经不错了,家里仅有的一点点粮食,也省给了长身体的孩子,大人都去山上挖野菜。”

  熬过了三年困难时期,虽然不需要挨饿,但也只能解决基本温饱。“十多岁的我已经参加劳动,加上父母,家中有三个劳动力,但挣的粮食仍不够吃。”骆星根说,每年,他们都要吃国家返销粮,返销粮吃完,还要去宽裕一点的村子里借储备粮,“我母亲那时候就经常说一句话:‘哪天白米饭可以压鼻子,让我吃个饱,这辈子都知足了。’”

  物质匮乏的年代,对于普通老百姓,能够吃饱一顿白米饭就是幸福。“活干得不少,肚皮却填不饱。”这是那个年代留给骆星根最深的印象。

  1978年初,26岁的骆星根适逢好机遇:公社选拔税务员,年轻又有文化的他有幸入选,成为人人羡慕的“能够吃饱饭的干部”。“那个时候都是凭票吃饭,普通居民一个月有27斤粮票,我们是农村干部,比他们多6斤,对于二十多岁年轻人来说,平均一天一斤的粮食根本不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参加工作后的骆星根经常被派去参加培训学习,培训期间,每月粮票只有27斤,虽说不用下乡干活,但坐在课堂上,肚子一直是饥饿状态,“吃完早饭想午饭,吃完午饭又想晚饭,哪里还有心思听课。”

  记得有一次在丽水农校参加培训,他的一位关系亲密的朋友在党校培训,两人约定,每周日上午去丽阳街碰头,先看电影,中午再去丽阳门附近一家小饭馆改善一下伙食。在小饭馆,点一块钱的猪头肉,再配点小酒,两人大快朵颐,“那时候一斤猪肉六毛四分钱,猪头肉会便宜一些,一块钱可以买到大约两斤的猪头肉。”现在回想起来,骆星根仍觉得那时候的猪头肉真是人间美味。

  改革开放后,老百姓的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吃不再是困扰大家的难题。“社会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大家是想吃点啥就能买到了。”骆星根说,尤其是到了本世纪,大家饮食内容已不再满足日常,超市里、菜场中,国外的水果、蔬菜、米面油随处可见。

  “最近几年,大家又从吃得好过渡到挑着吃、少吃点,开始讲究健康饮食,不再是海吃胡塞。”年近古稀的骆星根也很注重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虽然已经退休,但我经常会上网查阅吃什么更健康,想吃什么在网上也都能买到,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记者 张春玲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举报指南 |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

网站简介|广告业务|联系方式|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8522737 邮箱:3818449191@qq.com

遂昌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1号 IPC备案号:浙ICP备10211268号-1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遂昌县妙高街道平昌路33号 电话:0578-8522737 Email:38184491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