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遂昌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媒体看遂昌

遂昌籍考古学家王宁远:

[丽水日报]让“良渚古城”露出五千年文化真相

2019-07-18 10:18:12来源: 丽水日报 作者: 编辑: 李斌

  “挖宝”29年一年在野外超过300天

  在最初的印象里,王宁远认为,“考古和鉴宝相差无几”。

  今年51岁的王宁远出生在遂昌县城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语文老师,这让他从小与阅读密不可分,“几乎是泡在书堆里长大的”。

  最初对考古的兴趣,完全出自好奇。“历史的未知让我欲罢不能,真相到底是什么?”他说,这种兴趣的加深,与他“被动”阅读历史时的那种感觉截然不同。1986年,从遂昌中学毕业的他跟随自己的“初心”,报考了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上了大学后,他才发现,“考古和他小时候理解的完全不一样”。

  “原来都以为事情是那么回事,我现在告诉你们,事情不是那么回事,是这么回事!特有成就感!”这就是他所说的“发现历史”的感觉。

  大学毕业后,王宁远顺利入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晃便是29年。这些与日月相伴的考古工作,无关浪漫主义情调,无关神秘主义色彩,有的只是艰辛和苦涩,“‘远看像要饭的,近看才是考古的’,说的就是我们。”王宁远怀揣着的,是一颗兴趣使然的心。

  因对良渚遗址考古工作心生向往,王宁远放弃了原本从事的河姆渡遗址课题。2000年,他如愿以偿加入良渚古城考古队,成为当时团队的第三名考古研究员。

  因过去战乱等原因,“良渚古城遗址”的挖掘研究工作曾一度被中止,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恢复,总体进程十分缓慢。1986年,后反山王陵、瑶山祭坛、莫角山宫殿区等遗迹的相继出土,才确定了“良渚古城遗址”在整个良渚文化里的地位。

  “因为当时‘良渚古城遗址’只是挖掘出了贵族墓,以玉器文化为主,而国内有精美玉器的墓葬并不少,所以那时良渚遗址并未成为唯一性的遗址,关注度就不如现在这么高。”王宁远坦言,“直到2007年,良渚内城城墙部分被发现成为另一个考古重要节点,良渚遗址才进入考古新阶段。”

  此后十余年间,良渚古城考古队的考古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团队考古研究员人数也增至6名。

  地球昼夜分明,考古工作却日以继夜。

  白天,王宁远和同事们在烈日下考察挖掘现场,晚上则在灯光下查资料、做记录、画图纸,“一年在野外的时间超过300天”。和一般学者的柔弱儒雅不同,长期在野外工作的王宁远精瘦黝黑,唯独鼻梁上的那副眼镜,保留一丝的书卷内敛。

  通过勘探、发掘,王宁远和同事最终确认:良渚古城由内而外具有宫城,内城,外郭的完整结构,是中国古代都城三重结构的滥觞。

  考古如破案

   “非典型性文科生”痴迷科学

  在良渚古城考古队,王宁远是一个传奇人物,一个考古界的“异类”。

  考古的魅力,在于其丰富、具体,且充满各种可能性和偶然性的“科学研究”。“在我的认知里,考古就像是破案。在残缺的遗墟中,梳理出有价值的信息,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而这件事情离不开科学的帮助。”王宁远说。

  他对科学的痴迷,在考古界是出了名的。

  “考古研究,就像是拼图游戏,各种门类的学科,就是那些碎片。”于是,在良渚工作站那个小小的院子里,这名“非典型文科生”,促成了建筑、动物、水利等专家的来来往往。他一心一意地从事着钟爱的考古工作,却奋不顾身地爱上了科学,成为一位“综合体考古学家”。

  2011年,同事眼中的“工作狂”王宁远一反常态,把自己关在宿舍数月。此时的他,正对着一些卫星云图冥思苦想。

  此前,距古城西北面8公里处,一个竹器市场在施工时,发现了一条类似水坝的长条形土垄,考古学家将它与上世纪90年代发现的塘山水坝联系在一起,认为在良渚古城外围很可能存在一个完备的水利系统。

  从那天起,王宁远就一直试图还原水利系统的全貌。然而,这两条水坝却始终无法连接成一个体系。

  “直到有一次,在拍摄卫星云图时,我无意间点错位置,将卫星云图的焦点设置在西南方向,放大以后,居然在图上发现了一个条状的东西。随后技工挖了一整天,回来报告说这是人工的。”他说,机缘巧合下,这条新发现的水坝和塘山长堤相连而通——整个水利系统都被发现了!

  这并非简单的“手误”,也不是纯粹的“巧合”,而是源于他对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在考古工作中的创新应用。这个“偶然的背后”,是他长达数月的潜心钻研,无数次放大,无数次聚焦,无数次寻而不得的成果。

  新水坝的发现,让良渚古城外形成了一个由高坝、低坝构成的双层水利系统,一个五千年前先民伟大的智慧结晶,缓缓揭开面纱——

  库区面积约13平方公里,库容量超过4635万立方米,能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这一发现,比大禹治水早了一千年,比都江堰、灵渠的修筑时间早了一倍。

  “如果放在世界的框架上来看,良渚把中国国家社会的起源推到了跟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文明同样的程度,几乎是同时的。”英国知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这样认为。

  考古步履不停

   继续探索良渚神秘世界

  2015年,良渚古城外围存在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大型水利系统,这一消息正式对外发布。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使得良渚水利系统和良渚古城成为有机整体,一道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证据。

  这其中,王宁远功不可没。

  因为对良渚古城和水利系统完整性挖掘作出重大贡献,2017年,王宁远荣获“最美浙江人——2017年度十大浙江骄傲人物”;2018年,他和团队成员登上央视《国家宝藏》栏目,带着良渚文化走到全国人民面前。

  “全世界从事考古工作的人这么多,有多少人能发掘到这样一个重要历史节点上的关键性遗址?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王宁远表示,如今,大学同班的15位同学中,只剩下他一人还在野外从事发掘考古工作。

  “怎么说呢?其实就是兴趣。你认为是苦我认为就是乐,找到遗墟不乐吗?发现一个历史真相不乐吗?写出一篇像样的东西来,不激动吗?没有成就感吗?”如此看来,一直激励他不断前行的,除了内心的热爱,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考古人的担当。

  “欲罢不能?”记者问。

  “没错!就是这个词!”这一次,他的回答不假思索。

  考古工作,面对的是广袤的田野和渐去的世界,在一个项目上,经常一待就是数年,甚至数十年,更为现实的是,“并不是所有付出都有进展”,而他却甘之如饴。

  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减其乐、不改其志,以站为家,就是考古人的常态。在良渚工作站里,王宁远一住就是十余年。

  就是在这样一个小院子里,良渚文化的绽放,从村落,到城市,到国家,最后站在了全世界的面前。

  良渚古城遗址,在以王宁远为代表的这一代考古人手上,“真相毕露”——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国家文明阶段,是五千年前中华文明最辉煌灿烂的存在。

  “从事中国史前史的研究,自然就会有责任感、使命感,好像不知不觉承载着国家的重量。”王宁远说,目前对“良渚古城遗址”的了解还只是轮廓,在“良渚世界”里,他们任重道远,步履不停,“还有许多细节等待探索与发现”。

  来源:丽水日报 7月12日 第五版

  原文链接:http://paper.lsnews.com.cn/lsrb/pc/content/201907/12/content_120275.html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举报指南 |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

网站简介|广告业务|联系方式|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8522737 邮箱:3818449191@qq.com

遂昌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1号 IPC备案号:浙ICP备10211268号-1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遂昌县妙高街道平昌路33号 电话:0578-8522737 Email:38184491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