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遂昌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广角

以山为家,用心播撒绿色希望!

2019-09-18 21:07:30来源: 遂昌新闻网 作者: 编辑: 李斌

  编者按:在地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浙江省重要生态屏障地区的遂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与绵延茂密的山林融为一体,用脚步践行无声的誓言,用汗水播撒绿色的希望,兢兢业业守护着脚下的一片青山,他们就是我县的林业工作者们。

  今年,是我县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实施15周年,15年来,全县各级林业工作者用他们的辛勤守护和默默付出,让遂昌大地上悄然崛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本报推出林业工作者事迹报道,一同感受基层一线林业人的感人故事……

  何昕泽:热爱林业的95后小伙

  8月21日一早,黄沙腰林业工作中心站,95后林业人何昕泽穿上一身迷彩服,套上一双解放鞋,拿起一袋子的器材装备,又向着深山出发了。

  2018年8月,何昕泽被分配到黄沙腰林业工作中心站参加工作,成了该林业站年龄最小的林业人,主要工作是抚育造林、资源调查、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

  如今24岁的他,虽然工作刚满一年,但做起工作来俨然娴熟地像个老林业人了。

  “我的爷爷和爸爸都是林业工作者,所以报名了第一批林业定向委培。”何昕泽告诉记者,自己毕业于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技术专业,算到自己这儿,家里三代都从事林业工作,所以,对于林业工作,他有着不一样的感情。

  黄沙腰地处偏远,辖区内林业资源丰富,一年来,何昕泽已经数不清自己爬过了多少座山。一个三伏天,不但让何昕泽黑了一圈,也让他对林业人的不易加深了理解。

  “每次去山上做资源调查或是去林子里做标准地每木检尺的时候,最难的是要自己开路,顶着大太阳往山上爬的时候四周都是枝桠杂草,一不小心就会被划伤,有时不注意脚下又容易滑倒。”说起去深山里做资源调查工作的经历,何昕泽深有感触。

  记者看到,在何昕泽的手臂和小腿上,有不少新的划痕和旧的伤疤,他说:“这些疤都是上山的时候不小心划的,一开始还觉得挺难看的,现在随着对林业人的不断深入了解,越发觉得这些疤‘好看’,或许是因为它反映了我们林业人该有的担当和使命吧。”

  山路崎岖、杂草丛生,每次上山,多则走上几10公里,少则几公里,还要完成许多工作任务,这便是何昕泽的工作。在许多同龄人看来,这样的工作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虽然山路很难走,工作也比较枯燥,但是那些林业老前辈的身影总是能让我奋勇前行。”何昕泽说,有着30多年林业工作经历的老林业人张福根常常带着他一起上山,这让他受益匪浅。

  如今,看着那些自己爬过的山、看过的树,何昕泽心中的幸福感油然而生,他说:“每当到了山里,看看那些原始的景色,总是让我沉醉、让我忘掉疲惫。可以在工作中亲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我觉得这是专属于林业人的幸福时光。我会更加热爱林业工作,与大山交朋友,与树木做伙伴,静享林业人的幸福时光!”

  记者 傅长琪

  王始平:将最美年华献给林业

  知青上山、林校学习、林业部门工作至退休……他的一生似乎早已与林业捆绑在一起。30多年来,他将自己的最美年华全部奉献给了林业,用一次次坚守、一个个事迹诠释着初衷与热爱,他就是林业部门退休干部——王始平。

  王始平,1954年出生于三仁畲族乡,1972年赴松阳湖溪林场当起了知青,两年后赴丽水林校(现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就读林业专业,由此从一位林业门外汉逐渐成为了一名内行人。1976年,毕业后的王始平被分配至白马山林场工作,在此一呆就是10年。后来,他又辗转于牛头山林场、县林业局林政科和营林科、县林业开发公司等多个部门,虽然职位、职责有所变化,但不变的是仍与林业打交道。

  如今,遂昌的林业发展态势和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这绝对离不开王始平和他那一代林业人一直以来不懈的努力和无私奉献。“我觉得我们当时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封山育林,将森林植被和资源进行了有效保护和恢复。”王始平回忆道,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们平均每年造林10万亩以上,仅他任职期间就累计造林达50多万亩。

  虽说封山育林是件好事,但在那个“木头经济”盛行的年代,靠山吃山依旧是农民们的第一选择,盗伐现象也是易发多发。于是,走村入户开展宣传工作便成为了王始平和同事们的常态,通过软硬兼施的方式杜绝盗伐现象,使得林业资源得到了更好保护。

  2000年以后,林业保护进入了公益林时代,王始平虽临近退休但毅然参与到了公益林建设工作中,并和同事们完成了120多万亩的公益林鉴定工作。2002年退休后,王始平仍不忘关心林业发展,或参与林业项目或给予技术支持,总之只要有需要他的地方,他就会继续发挥余热。“我是一名山里人,命中注定就是要和木头打交道的。”王始平略带幽默地说。

  工作30余载,王始平的双脚踏遍了遂昌的大大小小山头,留下了工作的深刻足迹。而对于遂昌林业未来的发展,王始平也有自己的期望。他说;“生态是遂昌的‘金名片’,希望未来我们能继续把这张‘金名片’管理好、使用好,使生态效益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效益,造福于遂昌。”

  记者 龚隆淼 实习生 叶益锋

  邱建平:用心用情守护家乡“绿衣裳”

  他是遂昌最早的公益林守护者之一,始终坚守于绵延茂密的山林间,用脚步兑现着无声的誓言,用汗水浇筑着绿色的家园。他就是云峰街道马头片区护林员邱建平。

  每天清晨,邱建平都会出现在通往山林的道路上,开启12小时以上的“护林之旅”。尽管工作乏味又单一,可谓苦累交织,但他却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直至消失在茫茫林海间。

  “早在2000年,我就是村里的防火宣传员,对于我来说护林既是工作也是义务。”邱建平告诉记者,当县林业部门希望他成为一名护林员时,他便一口答应下来。目前,邱建平也是我县为数不多的专职护林员之一。

  马头片区是我县公益林建设的重要区域,境内有公益林面积8万亩,而在2010年之前护林员都只有邱建平一人,可想而知,护林工作是多么繁重而艰辛,尤其是每年的森林防火关键期更是“雪上加霜”,但他却从未想过放弃。“因为这里是我的家,我必须守护着它。”邱建平坚定地说。

  于是,入户宣传、进山护林等工作就成为了邱建平近20年来最为亲密的“伙伴”,而他本人似乎也因此从未出过远门。在此期间,他骑坏了6辆摩托车和电瓶车,穿坏了近40多双解放鞋……

  然而,对于邱建平来说,苦点累点都无所谓,就怕山林出现火情,因为火情对山林打击可以说是毁灭性的。近20年来,该地区也发生过多起火情,但值得关注的是,几乎每次火情都能见到邱建平的身影,而且都是冲在最前面,或是疏散群众,或是帮助救火,总之火情在,他就在,哪怕周围充满危险。

  可喜的是,通过邱建平等护林员的不懈努力,村民们保护家乡山林的意识也越来越高,马头片区正不断地释放着生态效益。

  如今,邱建平已是马头片区的片长,旗下有6位护林员,对于未来的护林工作,他充满信心。“我将继续与青山、绿树、星辰为伴,用心用情守护好家乡的这件‘绿衣裳’,为遂昌高质量绿色发展做出自己的绵薄贡献。”邱建平说。

  记者 龚隆淼 实习生 叶益锋

  杨万华:从伐木工到护林员

  9月,湖山林场,秋日的阳光洒落在层层叠叠的树叶上,这片深山密林如往常般寂静。

  早上8点,56岁的杨万华乘船加步行,开始了当天的林场巡查任务。从1983年加入护林员队伍,他已经和山林亲密相处了36年。

  “一开始我去的是桂洋林场,担任那里的伐木工,每天的工作就是砍树,砍完再种。”杨万华告诉记者,因为间伐,林场内常常有成片光秃秃的地方,再加上村民们还保留着“靠山吃山”的想法,盗猎盗伐等现象屡见不鲜,生态环境远没有现在好。

  这一切,在进入千禧年后开始发生改变。遂昌响应国家号召推行生态公益林建设,林场的采伐量逐年减少。而老百姓法律意识的加强和观念的转变,也给予了护林工作极大的支持。杨万华回忆,连续多年的封山育林,让林场的植被不受外界干预地生长,麂子、野猪等野生动物成了护林员巡山中遇到的“常客”。

  2013年,杨万华从工作了30年的桂洋林场调任至湖山林场。水域面积6万亩,公益林面积5万亩,相比桂洋林场,湖山林场的范围要大上许多,护林难度也翻倍增加。

  “到了这里,我们护林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径材培育、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在杨万华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许多常备的森林防治药物。杨万华告诉记者,病虫害防治一般选择在清晨6点左右进行药物喷洒,“因为早上风向比较稳定,药物能够更加准确地附着在植物‘身上’。”

  在杨万华看来,护林员就像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员。虽然此前并没有学习过相关的专业知识,但得益于36年一线林场的工作实践,如今的他说起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俨然是半个“土专家”。

  前两年,因为年龄,杨万华从湖山林场副场长的岗位上退居二线,但临近退休年龄的他仍不忘发挥余热,“从伐木工到护林员,我亲眼见证了光秃秃的山岭在一代代林场人的努力下变得苍翠,这片绿水青山就是我一直要守护的东西。”

  记者 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