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新闻网

【网络媒体走转改】车厢里的故事

来源:遂昌新闻网   2018年02月04日

  每一个回家过年的人,都记得回家的路。每一段回家的路,都装着人们对于这座山城的记忆。

  一节车厢,装满的不仅仅是那些赶着回家过年的人,还有这群人所看见的、听见的、经历的关于遂昌的故事。

  连日来,记者分别乘坐了遂昌至金竹、遂昌至北界、遂昌至王村口三辆中巴车,试着从一个个最平常的“回乡者”口中,找寻遂昌这几年的点滴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百姓生活带来的实惠。

  叶发荣:盘山公路的平安之旅

  53岁的叶发荣一大早就和老乡从温州赶回来过年了,到达遂昌时正好赶上饭点,他便从行李袋中拿出一袋方便面,用热水一泡,坐在客运中心候车厅的椅子上吃了起来,“洋条岭的路不好坐,得先吃饱了。”叶发荣有些不好意思地朝记者笑笑。

  叶发荣的家在北界镇王坞村,年轻时,他在家乡做建筑工人,随着年龄逐渐增大,活也越来越难找了,所以几年前,他决定出去碰碰运气,背井离乡去了温州。叶发荣说,像他这个年纪的建筑小工,刨去一年在外的食宿开销,到头来能拿回家的也就三四万块钱。

  从遂昌到北界的中巴车,要途径洋条岭,那是一条蜿蜒曲折而又坑坑洼洼的盘山公路。“以前常常听说那条路不好开,是事故多发路段。”叶发荣说,以前每次坐车回北界,他的心里总是有些担心。

  谁知道,跟着记者一同坐上车半小时后,叶发荣却被如今的洋条岭“吓”了一跳。崭新的沥青路面、平坦的道路,如今的洋条岭如同一条盘旋的巨龙蜿蜒在大山之上。“一年多没回家了,这段路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好了啊?”叶发荣向记者发问。当记者告诉他这段路早在2017年11月就已经改造完工后,叶发荣竖起了大拇指:“改得好啊!改建了之后又安全又舒适,给每一个乘客都带来了平安,家人也不用那么担心了。”叶发荣看着前方的路对记者说,对于每一个回家过年的人来说,平安永远是最大的幸福。

  范玉梅:风景线上的美丽相遇

  记者看见范玉梅的时候,她正一手拉着大包小包,一手牵着自己6岁大的儿子,等待着王村口方向的中巴车。当汽车停下后,她连忙把儿子抱上车,接着又下车将行李拽上了车厢。

  汽车还是像往常一样开着,走过的路也还是以前那条路,但范玉梅说,她还是能从这条路上看出很多和以前不一样的东西。“最明显的还是沿途的风景,比以前漂亮多了,尤其是从焦滩往王村口那段路,道路两边多了很多花草树木,多姿多彩的,很养眼。”范玉梅说,自打3年前到义乌打工,每年她只能在过年时回家一趟。从遂昌到王村口镇上,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沿途要经过数不清的村庄,每次一上车,除了照看自己的儿子外,她都会把目光投向窗外,看看沿途的风景和经过的村庄。

  “现在咱们遂昌的村子可真美啊,一个个村子就跟画里画的一样,好看!”范玉梅告诉记者,这两年中巴车途径村庄的变化令她惊诧不已,从三仁畲族乡到石练镇再到王村口镇,沿途村庄有的种满了鲜花、绿树,有的画满了田园风光,还有的则“妆点”得古色古香……一段原本枯燥的旅途,在这些村庄的点缀下,已然成为了赏心悦目的美丽风景线。

  “风景好了,坐车的心情也好,回家过年也就更开心了。”范玉梅说。

  老戴:“致富路”上的真情回味

  老戴今年49了,和十年前一样,每周他都要从金竹赶往县城,再从县城回到金竹。十年了,在他的印象里,遂昌县城和他的家乡金竹镇王村村,都已经变了个模样,唯独不变的,就是那辆承载着他一次次旅途的中巴车。

  十年前,老戴带着自家的山茶油,决心在县城闯出一片天地。“那会儿家里条件哪有现在这么好,在家做农活一年下来根本存不了几个钱,我还有一儿一女要养,当时就想着非去县城不可,一定要让子女过上好日子。”老戴说,正是当年的这个决定改变了他一家的命运。“那时候车子少,一天也没几班,每次等车都等得特别糟心,有时候要等上两三个小时才有一班车。”回忆起当年的画面,老戴至今都难以忘怀。“路也特别差,尤其是峡口门到湖山再到金竹这段路,弯多路窄,而且地面坑坑洼洼,人坐在车里特别难受。”

  老戴坦言,每一次进城带来丰厚回报的同时,还有当时一来一回两趟旅途的艰苦。“我每次进城都背着十几二十壶油,已经有些累人了,再加上近2个小时的车程,真的是累上加累,又折磨人。”

  如今,经过10余年的奋斗,老戴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年前,他在县城买了房子,而他的两个孩子也已经长大成人。“2014年峡湖金公路的改建,真是给我们金竹的老百姓圆了梦。我还记得当年改建完成时,碰到的每个街坊邻居都在说新路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漂亮。一开始我还不信,直到有自己亲自坐了一次,才明白过来。”

  道路宽敞平坦、沿途风景秀丽、车内干净整洁、乘车舒适安全,这是老戴向记者总结出的变化。他说,峡湖金公路的改建,不仅使他的奋斗之旅变得更加“平坦”,也暖了所有金竹、湖山群众的心。“快过年了,那些在外打工的人拎着大包小包从外地坐很久的车赶回来,一定很累。相信现在这条回家的路,会让他们的心得到放松。”老戴说。

  彭晓清:求学路上的那节车厢

  “读书真好!”在车厢里,老家在金竹镇的大学生彭晓清一边细数着曾经的年味,一边对着记者说出这样一句话。

  从一个山里的穷孩子转变为省城的一名大学生,彭晓清说,这一切都源自于知识。“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但父母一直教导我要好好读书,记得初中的时候我还是个住校生,那时候每周五要坐车回家,周日又要坐车去遂昌上学,周而复始的奔波让我印象深刻。”彭晓清说,虽然已经过去了七八年,但中学时期的点点滴滴她仍旧没有忘记。

  可相比奔波,更令她忘不了的,就是当年那“乌烟瘴气”的车厢。“我还记得当时每周日我都要在村口等中巴车。每次一上车,闻到的都是浓浓的烟味,车厢里也是‘遍地狼藉’,果皮啊、烟头啊等等,让人闻着就不舒服。而且那时候路也差,一坐就是1个半小时,从头到尾车厢里总有人吸烟,所以每次坐车对我来说都是煎熬,有好几次一下车就吐了。”说起当年车厢里出现的各种不文明现象,彭晓清似乎还有些不悦

  “现在完全不一样喽。你看,咱俩现在坐的这辆车多整洁,干干净净的,而且从上车到现在,半个多小时里一个抽烟的人都没有,跟杭州地铁一样清清爽爽。还有啊,自从前几年道路改建,弯少了路也平整了,坐车也没那么难受了,而且时间还比以前快了一倍,是真好啊!”彭晓清告诉记者,她虽然记不得这条新路是哪年修建的,但这条路带来的变化,令她惊喜万分。对于她来说,这节车厢不仅浓缩了她的中学时光,也是她对于遂昌这些年来变化的最好见证。“下次我准备带上我的大学同学来玩,如果是以前那条老路,我还真有点不好意思呢,不过现在啊,我真想让他们快点来看看我们的新农村。”临近下车时,彭晓清笑着说道。

  本报记者 叶艇

0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