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阮春生林庆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个周末的清晨,地处乌溪江库区深处的遂昌县湖山乡黄泥岭村,就会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
推开躬耕书院的大门,踏入院内,沿着一条木质长廊缓缓而行,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白墙青瓦的传统式院落。再往里走,就是已有4年历史的躬耕堂。
堂内摆设有仿古纯木桌椅,学生们在国学老师的指导下,齐声朗诵《三字经》。刹那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学堂,别有一番风味。再往后走,便是原生态农产品种植基地。
青山环抱,湖水清静,书香悠悠……
躬耕书院的“老管家”杨崴宁,一位“80后”的年轻大学毕业生,现在许多的慕名来访者,都由他负责接待。从书院开办创建之初,他就在这里供职,称得上书院里的半个“庄主”。
通过杨崴宁的介绍,我们“认识”了书院的主人——杭州“龙井草堂”餐饮公司董事长戴建军。戴建军毕业于浙江大学,学的是哲学,国学修养很深,被人尊称为“阿戴先生”。
2008年,阿戴先生来到遂昌湖山为自己的餐饮公司寻找原生态食材,当坐船来到黄泥岭村时,只见这里坐西朝东,三面环湖一面倚山,坐落在一个小山岙里,像把太师椅,远处笔架山遥遥相对,认为这里是读书养性的绝妙处所。
但是,受交通制约,这里的村民生活还很贫困,村民大多外出务工,房屋破旧,基础设施落后。在村干部的带领下,阿戴先生来到五保户傅久凤家走访,看到他家徒四壁,生活特别困苦时,当即将自己钱包里的800元钱全部掏了出来,递给了老人。老人特别感动,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叩谢好人。面对此情此景,阿戴心中一酸,心想自己怎么能受得了这么大的礼遇?!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为村民们做点事,回馈老人的大礼,奉献淳朴的村民。
承诺既出,重有千钧。阿戴先生投资3000多万元,在村后长期租地93亩,从2009年3月破土动工,到2011年6月正式建成这个古代园林风格,集传统农耕、养生教育为一体的“躬耕书院”。
步出躬耕堂的后堂,举目望去,眼见之处是一大片田园风光,农田高低错落、林荫下鸡鸭雀跃、树枝上小鸟欢歌,小路转角处的几块木板上,分别标着几处方向:榨油坊、豆腐坊、果园、猪舍……
在书院里,忙时躬耕农桑,用最传统的方式种五谷,养六畜,恢复传统农耕;闲来读经观史,开讲堂,造书斋,教授书院的工作人员及村民背诵《朱子家训》、《弟子规》,周末召集全村孩子来书院,由专职教员辅导功课并背诵《三字经》等经典国学;暑假时,书院专门为村里小孩开办夏令营,边学文化,边进行农耕实践。这些活动,全程都免费,并且提供餐饮。
“戴老板在藏书楼的墙上挂了布袋和尚的一首《插秧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杨崴宁说,“躬耕书院无意去推广这种模式,这是一种个性尝试,只是在阿戴回馈村民的过程中,想保留传统躬耕的一个火种!圆自己的一个农耕梦!”
“小孩子好了,农村才会真的好。”2011年9月,在躬耕书院的资助与发掘下,遂昌县湖山乡黄泥岭村时年13岁的曾佳慧,前往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试读,主攻古琴。书院聘请的中央音乐学院老师陈雷激,让一个从未接触过音乐的孩子,跨入了国内高规格的音乐课堂。
黄泥岭村党支部书记傅先强动情地说:“村里正儿八经的大学生才出过3个。现在书院不仅帮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带来这么多文化气息,村民们都说有福了!”
阿戴曾多次表示,当今社会对“官二代”和“富二代”给予了太多关注,人们往往忽视“农二代”的存在。躬耕书院的义务行为,就是要通过广泛开展各项公益活动,让全社会关注到“农二代”,并力所能及地帮助到他们。
来源:丽水日报 1月20日 第9672期 第1版
原文链接:http://epaper.lsnews.com.cn/lsrb/html/2015-01/20/content_7000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