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遂昌新闻网 > 人文遂昌 > 文化遗产 正文

浙西大地上的欢快旋律——坳头马灯戏

2011-05-18 17:03:01 来源: 中国遂昌新闻网 作者: 编辑: 李晖

  在一片欢快激烈的《马灯调》声中,表演者骑着竹马,手持缰绳甩动马头颈,昂首奔驰,犹如一字长蛇阵似的走村窜户,令人目不暇接。这便是流传民间甚广的民间舞蹈——马灯戏。

  马灯戏作为一种极具影响力的代表性民间艺术,几乎全国各县农村都有它活动的迹象。浙江省遂昌县王村口镇坳头村的马灯戏更是其中一颗闪耀的“明珠”。遂昌坳头村地处浙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南临福建,西面江西。从前陆路交通十分困难,但是水路十分发达,能通往衢州,金华。独特的地理位置给予了坳头马灯的特有的艺术特点,使得坳头马灯更具创造性,表演形式也更加丰富。

  坳头村什么时候有人居住生产现在已无考证,对于马灯是和移居此地的人一同带来还有后来从别的地方传来也已经无从考究。如今的坳头马灯主要由坳头村毛根法(1938年9月出生)等老一辈艺人传承。据毛根法老人讲,他10岁起其父毛振堂(1894年出生,已故)开始传授他马灯戏,扮演马婆穆桂英。而毛振堂也是10岁左右开始跟其爷爷(民国24年故)学马灯。就这样马灯戏代代相传存在下来。如今坳头村50岁以上的老人基本上都会舞马灯,但是能舞马灯的青年人却少之又少。从现有的证据可以证明坳头马灯有接近200年的历史。根据它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分析推断它的产生应该是吸取其他表演形式并加以加工形成的。坳头马灯和附近其他的马灯有区别,和常山县洗马舞和昌化县昌北马灯相似。演出中演唱的民歌小调和附近的其它表演形式茶灯等相似。里面的戏曲人物造型与马的造型和金华地区的相似。坳头马灯有其独特之处,它是在漫长的流传历史当中不断吸取其它民间艺术形式而形成的。

  坳头马灯是一种由马夫、兵卒的舞蹈表演和人骑竹马扮演戏曲人物造型演唱民间小调组成的民间舞蹈艺术。马夫2人、兵卒4人、竹马4匹共10人,加乐队组成马灯舞队,在乡间走村窜户进行表演。表演主要以《马灯调》为伴奏。马夫和兵卒是武生和小丑的扮相,4名骑马的则手握“剑、枪、扇子和书”,扮演“杨宗保,穆桂英,状元和书生”。马灯用竹篾扎模型,糊白纸成白马,糊红纸成赤马,分前后两段,分挂在舞灯者腹背。马夫有舞拳对打套路和舞棍对打套路,兵卒手持刀和盾进行列队、舞刀、批滚盾牌等表演,马夫和兵卒还有对打等舞蹈表演。舞者一般左手拿盾牌,右手持短刀。表演时,四个手持盾牌的武士,从四个方向上来,只见他们一会儿同使长棍者对练,一会儿同持叉者对打,一会儿又和使大刀者对杀,刀光剑影,使人眼花缭乱。

  马灯的表演一般从大年初二开始直至十五元宵节。马灯舞的扮演者,穿着节日的盛装,举着牌灯,骑着竹马,手拿盾牌和刀枪把子,敲锣打鼓,高奏唢呐。在头灯的导引下,浩浩荡荡,一字长蛇阵似的走村窜户上门拜年赐福。到了农户家中,马灯先在厅堂转一圈,接着是“盾牌舞”表演和演唱民间小调,词意一般是祈求吉祥如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福寿平安。

  令人遗憾的是这一精彩的民间艺术并未得到顺利的传承和发展。坳头马灯在1984年终止演出后,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直到2004年2月,县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小组在王村口镇的普查中了解到坳头马灯的历史沿革和表演形式,决定进行挖掘整理,在坳头村马灯艺人的指导下,恢复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13岁的少年马灯队。通过老一辈艺人的细心教导,少年马灯队的马灯表演日益精湛,2004年参加了遂昌县民间文化大集展演;2006年参加了遂昌县汤显祖文化节展演;2004年9月参加了遂昌县民间文化大集演出,获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这项民间艺术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坳头马灯的“复活”来之不易,它包含了老艺术家们的辛勤传承和当地政府的积极努力。在未来的历史中我们应不断丰富发展坳头马灯的表演形式和内容,让其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让更多的人体验到民俗文化的无穷魅力。

相关文章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举报指南 |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

网站简介|广告业务|联系方式|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8522737 邮箱:3818449191@qq.com

遂昌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1号 IPC备案号:浙ICP备10211268号-1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遂昌县妙高街道平昌路33号 电话:0578-8522737 Email:38184491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