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巧夺天工的艺术之花
——遂昌桂洋花灯
2011-08-01 15:13:19 来源: 中国遂昌新闻网 作者: 编辑: 李晖
“正月十五闹花灯,家家户户喜盈盈。”迎新年,闹元宵,观花灯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遂昌城乡传统的花灯丰富多彩,安口乡桂洋村的花灯,规模隆重,以保村庄太平,周边村民都赶来看,热闹非凡。
桂洋花灯历史悠久,但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在清乾隆年间,桂洋村里有座独山庙(现为万安亭),里面供奉的佛像为华光大帝(又名五显灵官)。每年正月十三、十四、十五三天,每家每户以各种戏曲人物来扎不同式样的灯,放在万安亭中,供人观赏,十六日结束之后,村民们把灯放在祠堂了,到农历六月逢卯日,在抬佛游行时,又要进花灯,场面隆重。解放前,每年都要进花灯,每家每户按人口多少、手艺好坏,扎不同的灯,基本一人一打,不用每年扎,要损坏严重后才重新开始。解放后,停止了扎灯。直到2004年,全县民间艺术普查时,才重新挖掘。9月份参加了全县民间文化大集民间艺术灯展,获得了一等奖,共扎了五组:有穆桂英与杨宗保、桃园三结义、福禄寿星、樊梨花与杨梵、空城计,各组制作得惟妙惟肖。这五组花灯内容丰富,工艺精湛,巧夺天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赏和广大群众的喜爱。
桂洋花灯巧妙精致,制作过程也是繁琐的:1、选竹:挑选竹龄在三年以上,5—7年的最好,竹节要长、韧性好。2、破篾:将篾对开破,然后过剪门,一般破成3—5毫米左右。3、扎灯架:做篾箍,所固定的线是用棉纸搓成的纸绳。4、做人头胚:在用木头雕刻成的头偶人上,用稀面糊糊7至10层棉纸,第一层用清水(不容易脱),糊好后烘干,用刀破开,脱胚,把开缝处粘合,再上白漆,油光,然后画头发,眉毛,脸,如果女的木头帽胚要做成蘑菇形,将一个帽箍配上三绒及饰品。5、做好头后,根据戏曲人物造型裁纸,在衣服上填油彩,用橡胶水把画好的衣服粘上篾灯架。
桂洋花灯作品丰富多彩,且都含有深刻寓意,表现了人们对大义灭亲、人间重情意的敬佩,对福禄寿星的向往及从心底里佩服大智大勇的孔明空城计等等。
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挖掘出桂洋灯这一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并在乡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桂洋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参加县文化大集民间艺术灯展,获得一等奖。
2006年,桂洋花灯被公布为遂昌县和丽水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为更好地挖掘桂洋花灯传统艺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随着安口乡旅游业的进一步开发,桂洋花灯也将成为旅游开发的新亮点,成为安口乡对外彰显的响亮的招牌,让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相互辉映,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