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浙西南大地上的七月祭祖盛会精品
——遂昌石练祭品
2011-08-31 10:16:31 来源: 中国遂昌新闻网 作者: 编辑: 李晖
石练镇文化积淀深厚,民间艺术资源丰富,其中“七月会”便是是当地老百姓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项古老而传统的民俗活动。石练七月会起源于宋时,兴盛于明代,是农民庆祝丰收和迎接蔡相大帝出巡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形式隆重,影响深远。清光绪版《遂昌县志》载:“世传五代时,蔡氏兄弟二十四人,避地住此,殁而为神,至今血食一方”。乡人立庙以祀。每逢立秋后第一个“辰”日,举行祭祀,渐成庙会。明万历间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时,盛行戏曲,庙会由此成了“会戏”活动,名曰“秋赛会”,因时值农历七月,故称“七月会”。七月会保留了大量的民间传统文化习俗,以丰富的内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闻名,特别是石练祭品,更是七月会的一大闪亮点。
石练民间非常信奉蔡相大帝,因此对七月会也是非常重视,每家每户都在庙会前准备好祭品。等庙会开始前一天由庙会主持选取最为精致的祭品放在祭祀坛上,被选取祭品的主人会非常光荣。
石练祭品是真正的民间艺术,该工艺制作全由没文化的农民创作发明,技艺制作手工精细,并融入了现代技艺之长,使得该技艺更加丰富多彩。石练祭品远近闻名,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和大自然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以毛林秀为代表的石练祭品体现了石练村特有的民风。
旧时,祭品只是一种食物的摆放陈设。光绪年间,柳村上官家世祖懋显公和鼎一公在祭品的花样上有了更新,从而形成了柳村别具一格的祭品,并在众多祭品中脱颖而出,世代相传。从此以后,形态各异、品种繁多的祭品主要用在正月里和七月庙会上至今。祭品分为两种:蜜祭和小点心。其中蜜祭的制作非常复杂,其制作工艺如下:选料:以选未成熟的鲜嫩果实为主。根据需要选好各种果实和蔬菜,如柚、桔子、刀豆、豇豆等,准备好一小坛纯蜂蜜和一小捆干稻草茎。剪切和漂洗: 1、把刚摘下的柚、桔子等水果用刀切成薄片,然后取出薄片用剪刀剪成各种花样的形状,一个样品要剪二十只左右。2、把刚摘下鲜嫩刀豆和约25厘米左右长的豇豆用开水漂洗几秒钟,刀豆漂洗后捞起用刀直接切成花瓣片,豇豆捞起后拧开打成结。浸洗:把剪切好的各种有图案的花样用石灰水浸1天左右,再用开水洗清,最后放进装有蜂蜜的坛子里浸1个多月,之后要用时随时可以取出装盘,浸得好可使用7-8年,中间有破损还可以再添补。扎稻草心:准备好一小捆干稻草茎,用红线绕紧,再剪成长约26厘米左右,直径约4厘米的圆锥形长筒,把长筒项端剪成尖。粘纸:把做好的稻草心用厚纸粘上,在厚纸外面又粘一层绿色的薄纸,绿色薄纸一定要长出稻草心底端2cm-3㎝左右,长出的部分剪成太阳花状,好方便固定装盘。 固定装盘:从装有蜂蜜坛子里拿出各种图案的花样分类:如蝙蝠盘寿一类、蝴蝶采菊一类等,一类一盘,用细竹篾小心翼翼地从下往上固定在稻草心上,遮满整个稻草心上,最后把装满的稻草心放在小碟上就成了一盘一盘蜜祭了。小点心的制作就相对简单:1、制作材料:把粳米辗成粉,然后把粳米粉蒸得半生半熟后从锅中取出。2、打胚和成形:把从锅中取出的粳米粉捏成各种图形花样的胚,胚里渗入食用色料,再捏。想做什么花样以各类颜色搭配面成。3、做饭筒和固定放盘:专门用米饭捏成圆锥形的饭筒,就像玉米棒一样,做好后用一根根很细地竹篾从饭筒粗的一端中间插入至锥形顶尖,固定放盆,饭筒是小点心的轴心。4、饭筒固定以后,把要做的花样贴在饭筒上面即可,这就是小点心。做一盘精细的小点心需要1—2天。
石练祭品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内容多样,如“蝙蝠盘寿”、“凤凰采牡丹” 、“蝴蝶采菊”、“刀豆兰花”、“凤凰采牡丹”、“白鹤盘桃”、“喜鹊梅”、“西瓜佛手”、“青梅子”等,都曾在重大庙会、节日上展出,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来观赏,成为众多国内外媒体追踪的焦点,而石练也具有“戏乡”之美称。
石练祭品有上百年的历史,其寓意是为了纪念西乡最大的保护神蔡相大帝、纪念自己的祖宗、孝敬长辈等,有助于增强社会的传统道德观。但是由于七月庙会已经荒废几十年,且制作祭品精品工艺的老艺人年岁已高,工艺繁琐,年青人不愿意学,使得祭品精品工艺将近失传。政府也非常重视对祭祖文化的保护和抢救,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使其具备了丰富的内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并在2007年,石练七月会被列入遂昌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非物质文化的重点发展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