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金生遂昌梦回大唐
2012-08-01 09:41:46 来源: 中国遂昌新闻网 作者: 纪勤 编辑: 李晖
金生遂昌,梦回大唐。这是地理与时空概念,说的是黄金的产地和历史。前几天,为某邮票珍藏册撰写文字,冥思苦索,脑海中蹦出这句自编的广告语,信不信都搪塞了,因为想不出更好的开场白。
黄金的产地,在网络上搜索一下,跳出大量“金生丽水,玉出昆冈”的词条。此语出自《千字文》。但这里的“丽水”,许多人认为不是浙江丽水,而是云南丽江。只有一位搞地质勘探的朋友,力挺遂昌、龙泉之说,有点遗世独立、孤掌难鸣的悲壮。其实,仔细想想,他的观点也有一定的道理。
记得30年前,在上海戏剧学院进修,有位老师看我是遂昌人,说你那里真好,产金子。我问老师你怎么知道?他说,外文杂志上刊登的,内容写的是:在中国浙江的西南部,有一座储量可观的金矿,但是,当地的百姓依然很穷,他们是躺在黄金上的穷人。此事印象很深,原来家乡的财富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早已漂洋过海,无密可保,闻名于世了。
财富的保密一般来说,是对外人、尤其是“强盗”般的帝国主义。民间的心态则有些暧昧,一边反对露财炫富,一边以神话的形式,悄悄地流传。金矿附近的老人,讲过一个《金姑娘和银姑娘》的故事,收录在《遂昌民间文学集成》之中。还有一首民谣:“采金匠,采银匠,采出金银送皇上。一把草,水里泡,命里注定要倒灶。眼前一喷火,到头没结果……”好像是文化员采录的。苍凉的歌声,传递出古老的“烧爆法”采矿工艺信息,印证了金矿存在的久远和矿工的血泪开采史。
民谣后来被我用在了长篇传记文学《汤显祖传》里。汤显祖和遂昌金矿的关系,留有诗文为证。据陈少华先生稽考,汤氏在明万历二十一至二十六年任遂昌知县期间,主持过古代最后一次开采活动,地点即该矿矿区范围内的黄岩坑。黄岩坑采出了多少金银,我们不得而知,只听到辇水、役徒、车戽、石崩这些劳民伤财、血迹斑斑的词语和汤显祖“搜山使者如何,地无一以宁,将恐裂”的仰天长叹!
明代的矿硐,进去过好几回。最近的一次,是陪同省作协黄亚洲先生前去采风。黄先生边听导游讲解,边做记录,虔诚得像个小学生。他后来写过以矿难为题材的诗,感慨:“大明朝急需银子/矿硐里那些蚯蚓般的生命,又能算啥/朝廷派来的太监,连眼珠子都是金子打的/七品汤显祖,又有什么办法?”作家的人文情怀,沉甸甸的大慈大悲,比黄金更宝贵。
北宋元丰年间,黄岩坑称“永丰银场”的记载,是研究者经常引用的资料。史官之笔,虽惜墨如金,面对规模化开采的货利,亦不敢遗漏远离京城的这座微邑小县。
再往前,黄岩坑的开采史,尚可追溯到唐高宗显庆至唐昭宗景福年间,几乎横跨整个唐代。这是炭14测定的结果,应该有它的科学性。唐王朝的强盛与衰落,和这条黄金矿脉,没有必然的联系。中原遥遥一线,无论是霓裳羽衣曲,还是渔阳鼙鼓,传进矿工的耳朵里,似乎都是一样的声音。他们在阴暗潮湿的地底下,采掘矿石,换取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饭。龙椅上的肥臀,换了一坨又一坨,不变的是深深的矿井和低沉的民谣,伴随着无数矿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蚂蚁啃山似的,啃出了一个奇迹般的唐代金窟。
石破天惊。
这是采矿史最值得骄傲的发现之一。前年,曾和民俗专家乔野先生一起,应矿办濮主任之邀,专程进去参观,梦回大唐,享受了一次变幻古今,寻幽探胜之乐。是的,当你乘坐小火车,穿越时光隧道,来到数百米地表之下的金窟,面对千年遗存,你会惊叹万分,以为是造物主的杰作。矿硐峰回路转,曲径相通,奇石嶙峋,爆坑密布,仿佛一幅粗犷的远古采矿图,镶嵌在坚硬的岩壁上。先人的聪明才智、勤劳勇敢,铭于斯,烙于斯,风雨沧桑,无法磨灭。盛唐气象,沉埋大山腹地,以厚重的积淀,延续天工开物的文明。乔野先生兴致勃勃,回去后撰写了《唐代金窟记》,镌刻在金窟入口处,笔意古拙,文辞入胜,可供游人细细品读。
最后,回到题意上,唠唠叨叨一大通,“金生遂昌”庶几有资格挤入“百度”了吧?如果有一天,你点击鼠标,偶尔发现这几个字,别忘了告诉我一声哦!给我、也给遂昌人一个迟到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