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一县桃花馥郁,千秋好梦馨香——论汤显祖与晚明文化
2016-04-07 16:56:01 来源: 遂昌新闻网 作者: 编辑: 施伟谊
摘要:汤显祖生活在朝廷政治走下坡路的晚明时期,这时期对汤显祖产生重要影响的要素是朝廷政治腐败与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汤显祖的仕途经历一波三折,每一波折都与晚明时期的政治腐败密切相关;汤显祖两次科举考试落第,一次贬官,最后挂冠回家。汤显祖的一生始终贯穿着个性解放思想和民主精神,他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最大的政治成就是把遂昌治理成了人间仙境,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创作了传世戏曲《牡丹亭》,这一切都是在晚明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是个人与时代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汤显祖 ;民主思想; 个性解放 ;晚明文化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历史证明,大凡对历史有着影响的人物,总是与所处的时代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经历、命运和成就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汤显祖(1550—1616)生活在晚明时期,享年66岁,出生时离明朝结束还有94年,逝世时离明朝结束仅剩28年,这段时间被史学家称为明朝政治走下坡路时期。作为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剧作家、文学家,在政治上更是 有着传奇色彩的汤显祖与晚明文化有着那些渊源脉络和因果关系?这需要将个人命运与晚明时期的社会背景进行归类对应,然后从错综复杂的时事、人物关系中理出头绪,进行辩证的判断和论证。 处于衰退时期的晚明,其社会背景纷繁交错,一言难尽,而作为对汤显祖这一政治、文化人物产生重要影响的要素主要则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政治腐败。表现为皇帝不问政事,朝臣大权独揽;科举制度堕落腐败,考试成了上层统治集团营私舞弊的幕后交易。“当时明王朝极端腐败,皇帝昏庸糜烂,官吏贪污腐化,宦官特务横行,人民苦不堪言①。这一要素直接成了汤显祖政治出道的拦路虎,更为他的仕途升迁设定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同时,政治腐败必定导致民生的无望,以致山高皇帝远的遂昌社会混乱,民不聊生,文化荒芜。 二是经济、文化繁荣。晚明的政治腐败与经济、文化繁荣相伴而生,随着这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人口聚集的城市出现了文化产品繁荣的景象,各种形式的通俗文艺竞相登台,戏剧普遍流行;社会大变动带来新旧观念的争竞,各种纷乱局面驱动人们去思索包括人性、道德、节操等社会和人生问题,于是封建与民主的矛盾日益突出。 汤显祖的思想、命运、成就,就在以上时代背景的作用下逐渐形成、发展起来。 一、汤显祖的仕途曲折现象反映晚明政治的极端腐败 汤显祖的仕途经历一波三折,每一波折都与晚明时期的政治腐败密切相关,互成因果。 (一)学业有成,出师不利 作为在世界戏剧史上享有“东方莎士比亚”美称的传奇剧作家、政治家,汤氏祖上4代均有文名,本人从小聪明好学, 5岁进家塾读书,12岁会写诗,13岁从古文家徐良傅学古文词,14岁便补了县诸生。曾承学理学大师罗汝芳,二十一岁时中举人。按理说,条件如此优越的才子,只要考期到来,中个进士是水到渠成的事。但是由于晚明的政治腐败已经渗透到了朝廷的整个机体,科举机构当然也不能幸免。 万历五年、八年汤显祖两次参加会试,由于不愿依附权贵,连续拒绝朝廷重臣张居正的笼络和招揽,结果两次都以名落孙山而告终。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是人治的结果,一个政治集团,其治理的程度往往与人才录用机制直接相关。而汤显祖两次科举落第,恰恰说明晚明时期的科举制度已经成了人才提拔的根本障碍,政治腐败由此可见一斑。 (二)嫉恶如仇,中途遭贬 万历十年,朝廷权臣张居正去世,第二年春天,34岁的汤显祖才以极低的名次考取了进士,总算成了国家的人才。但是命运并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由于此前曾有不肯接受重臣张四维、申时行笼络的一节,经过一年观政的汤显祖仅被赋予南京太常寺博士的闲职。万历19年,汤显祖因一篇奏疏而卷入一场由皇帝发起的,以“民主”开头,以野蛮独裁收场的政治漩涡。具有极端讽刺意义的是,这场朝廷内部的民主官司竟然以民主斗士汤显祖的彻底惨败而告终,以汤显祖的贬官徐闻而杀一儆百。在这个事件中,汤显祖在品格上任然坚持不与专制的统治者同流合污,在政治上更是表现得锋芒毕露。 然而,事件的结局说明,一个从根本上就没有民主机制的封建朝廷,当他的集团内部腐败到一定程度时,任凭人事怎样变动,也走不出换汤不换药的结果;所有的防腐机制(如奏疏、弹劾)都将是形同虚设,徒然无功的。 (三)抗赋无力,仙县夭折 汤显祖原是一个胸怀大志的理想主义者,“如大多数古代文人一样,青年汤显祖有儒家的济世之心,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②,这种济世理想即使在受冷遇、遭贬谪后仍然保持着,没有丝毫改变,所以一旦 “量移”遂昌,便会全身心地投入智慧和热情,将一个集虎患、人患、天患为一身的“鄙夷”治理成远近闻名的仙县桃花源,以至于在给朋友写信时都会抑制不住地津津乐道:“至如不佞,割鸡之材,会于一试。小国寡民,服食淳足。……如三家村主人,不复记城市喧美。见桑麻牛畜成行,都无复徙去意” ③。 但是,这桃花源社会毕竟是依附在大明王朝的版图上,此前之所以能够存在,是由于朝廷内部各集团忙于争权夺利,一时无暇顾及而已,一旦发现这里所蕴藏的物华天宝(银矿),便会变本加厉地进行豪夺强取。以经世之才治理一个区区小县已经是大材小用,如今眼看这区区理想都不能继续,与其等着往日相处鱼水般和谐的父老们回过头来戳着鼻子呵斥,不如趁早自动走人。 桃花源从此夭折了。虽然直接导火索是矿税之事,然而其根本原因则与科举落第,贬官徐闻一样,是汤显祖天下为公共济世理念与腐败的封建专制家天下道统法理的背道而驰。 一种不幸偶然出现在特定人物身上可谓巧合,不足为奇;要是这种不幸屡次 三番地追踪着同一个人物,而且都是在决定其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候出现,则无疑就是历史的必然了。一个穷乡僻壤,一个经世之才尚且不能逃脱厄运,由此可见,晚明统治集团的腐败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程度。 二、汤显祖民主思想的形成反映晚明时期封建专制理念正受到时代的挑战 纵观汤显祖的一生,他的艰难而曲折的仕途生涯,始终贯穿着一种鲜明的民主思想,即于己,努力挣脱专制束缚,追求个性解放;于人则谋求天下大同。从汤显祖科举考试时不愿依附权贵到南京太常寺的仗义奏疏,从平昌仙县实践到最后挂冠而去,无一不是这种民主思想的鲜明表现。 (一)峙才仗义,锋芒毕露 才高八斗的汤显祖却在科举考试中屡试屡败,让他在出道之前就尝到了封建家天下的荼毒;原来名为择优录取的人才选拔,实际上是任人唯亲。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屈服,屡试屡败,则屡败屡试,终于在独揽朝政的张居正死后第二年考取进士,这算是汤显祖民主思想的唯一一次胜利。 万历十九年,汤显祖已经在南京太常寺博士之位上闲置了足足七年,想必心中已是满腹的怀才不遇之牢骚。而且在长达七年的闲置时间里,饱揽了上至执政辅臣,下致奸佞小人上下勾结,结党营私等种种官场丑态,只是想着这整日游山玩水,却俸禄照拿,换了人家羡慕都还来不及的待遇,他才憋着一肚子气,一年一年地混了下来。眼下遇到皇上降旨求本,于是便异想天开,不计后果地奏上一本。这件事与科举考试不同,其性质是小胳膊与大腿比劲,结果只能以惨败告终。 (二)为民立命,老气横秋 作为历史现象的传奇人物,汤显祖的成就首先表现在遂昌县的区域治理上,属于政治成就。他治理下的平昌一度成为人间仙境,使得中国儒家理想主义者梦想了一千多年的“桃花源”、西方社会主义者研究了70多年的“乌托邦”终于在人类社会中实实在在地存在了五年(225年之后的西方“巴黎公社”仅存在了不到60天)。 在经历了贬官徐闻,再到量移遂昌,汤显祖豪侠性格的表现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他意识到自己此前的民主、济世理想的虚幻和飘渺,从此他不再奢望从高处大显身手,而是脚踏实地,尽自己所能,把能量向本职工作上发挥。他抓住赋少民寡,山高皇帝远的区位优势,一面改革,一面实施,终于把一个天灾人祸横行的鄙邑治理成了“村鼓坛神六日招,豚肩斗酒去安苗。儿童逐手争抛食,社长分头看插标”④,的人间仙县,(乡民即使田间劳动都带着酒,这无疑是古代无忧无虑农耕生活最典型的写照,)。这不正是民主思想之体现吗?牛刀割鸡又有何憾。宦海茫茫,进一步山高路远,退一步却海阔天空。虽然锋芒不存,却显得老气横秋,也算得上是无奈之下以退为进民主思想的曲折表现。 (三)托梦言志,万古馨香 作为传奇人物,汤显祖的更大成就表现在文学方面,最为典型的便是戏剧“四梦” 之一的《牡丹亭》创作。此剧作于挂冠之后,在艺术上,它是汤显祖戏剧成就的最高代表;在思想上,更是汤显祖反抗封建专制,追求个性解放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剧本中,汤显祖借杜宝的形象,对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本质进行无情揭露。为了把女儿培养成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淑女贤妇,他不顾女儿的个性发展要求,长期把女儿锁在闺阁里进行摧残人性的调教,以致十八岁的杜丽娘竟然不知道自家大院里有个美丽生动的后花园;为了使女儿将来能嫁到知书达理,门当户对的人家,他规定女儿足不出户,只能够按腐儒的思维学习圣贤书,以致耽误了青春;为了维护腐朽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妇女贞洁观,他甚至在得知女儿生病的真正原因后,还故作镇定,以致断送了女儿的生命。 陈最良是一个迂腐、庸俗、虚伪、自私的道学先生,在作者笔下他是封建教义的化身,对这个形象的批判,从另一面体现了作者反封建礼教的民主精神。 杜丽娘是个娴淑少女,她长期安于父亲替她安排的生活方式,原来性格稳重,矜持,温顺。一旦长大成人,个性发现,却爆发出不可抑制的勇气和意志。为了追求人性解放,她对封建礼教制度下妇女的命运进行不屈的反抗;为了寻求美满爱情,她与家长、老师、制度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甚至,她可以为理想而牺牲,也可以为理想而复活。 柳梦梅是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但又存在着较浓厚的功名富贵的庸俗思想。这一形象多少反映出汤显祖入世与出世思想的相互矛盾。 喜剧性的故事结果,应该是作者呕心沥血的刻意安排。虽然挂冠回乡我休矣,但是,个性解放,民主自由的主题必将永恒,而且,势必有取得圆满结果的一天。这是一个个性自觉者的宣言,是一个民主斗士在急流勇退后为自己的理想而构建的精神归宿。 在晚明朝廷腐败,政治走下坡路的特定历史时期,汤显祖的民主思想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那个时期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表明晚明时期的民主思想正在文化领域逐渐形成,它们与代表统治阶级的程朱理学针锋相对,与这时期兴起的世俗化儒学、经世学、西学一脉相承。 三、汤显祖仙县理想反映晚明时期偏僻地区民不聊生现状 万历二十一年,汤显祖遇赦,从徐闻内迁遂昌任知县。在经历了科举之曲折、闲置之寂寞、奏疏之惨痛后,汤显祖的济世理想并没有完全泯灭,他发现百废待兴的遂昌竟然是一块可以进行桃花源理想实验的处女地。 (一)牛刀割鸡用大才 首先,遂昌地方“斗大”、“厄仄”,“僻瘠”,是所谓的“鄙邑”⑤;其次,遂昌地处山区,且在钱瓯两江源头,四面山脉环绕,水、陆交通皆落后,与外界有着重重阻隔,汤显祖的形容是“遂昌为括苍郡西南邑治。万山溪壑中……绵迤奥绝,缓急猝不可檄制。地少田畜……多隐民焉”⑥,意为遂昌涧谷纵横,生活空间狭窄幽深与外界隔绝,交通条件严重影响政令、民情的上通下达。县域大小由地理条件决定,但是,“缓急猝不可檄制”、“地少田畜”、“多隐民”就是朝廷的责任了。话说回来,正是由于山高皇帝远,恰好为汤显祖违背皇上意愿谋划民生创造了空间。 (二)以教兴民劝农耕 当时的遂昌教学机构废弃已久,文化状况几近空白。虽然在此之前县城也曾有孔庙、尊经阁等建筑存在,而且宋、元、明三代在外做官并著书立著者不乏其人,而眼前却是“藏书无有”、“学舍无有” ⑦;黎民更是“质以野。其氓既旷于法物只听,而吏于斯者亦无以与于文章之观”⑧。一个区域的农耕发展状况总是与其文明教化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如今这一切已经不复存在,怪不得这里百废待兴,民不聊生了。这同样是汤显祖显身手的机遇。 汤显祖是胸怀大志的济世大儒,遂昌恰恰是一张通体浑然的白纸,所谓的白纸可以绘宏图。于是在汤显祖的倾力治理下,教化兴,祸患平,农耕勤,民生乐,一个令中国乃至世界震惊的人间桃花源出现了。 仙县传奇在表现汤显祖政绩的同时,客观地折射晚明在“国事日非,党争迭起,内忧外患,危机纷呈”⑨的现实面前,朝廷各集团或自身难保,或借机巩固自己的政治势力,一个个都忙得不可开交,对于偏僻的地域,除了如数收取赋税外,什么功能都丧失了。 遂昌只是众多偏远山区中的一个,恰巧遇上了“量移”而来的汤显祖,一县黎民才因祸得福,其他县域的状况想必就不能同日而语了。 综上所述,汤显祖一生仕途坎坷,而政治和艺术成就却异常卓著,这一切都是在晚明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是个人与时代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注释: ①②邓涛 刘立文﹒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万历时期戏剧——汤显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4 ③项兆丰﹒汤显祖遂昌诗文·寄曾大理 ④汤显祖诗·金竹 ⑤“斗大”、“厄仄”,“僻瘠”,“鄙邑”,分别见汤显祖遂昌诗文︰答李舜若观察﹒与来武选﹒答吴四明﹒给相圃石移文 ⑥遂昌新作土城碑 ⑦遂昌县志 ⑧汤显祖·超然楼集后序 ⑨王日根﹒晚明为何政治腐败却文化繁荣 参考文献: [1] 王日根﹒晚明为何政治腐败却文化繁荣 [2]项兆丰﹒汤显祖遂昌诗文 [3]纪 勤﹒汤显祖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