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遂昌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广角

一针一线“缝制”梦想

2024-01-11 15:55:26来源: 遂昌新闻网 作者: 编辑: 童芳

  近日,省妇女联合会公布了100名优秀来料加工经纪人名单,遂昌经纪人雷夏燕名列其中。

  雷夏燕带领的美观服饰巾帼“共富工坊”是一家以内衣和服装加工为主的企业,员工主要由陪读妈妈、留守妇女(老人)和异地转移搬迁妇女组成。

  在创立初期,美观服饰来料厂只有4个人和4台平车,加工场地设在雷夏燕自家的车库里。后期加工厂逐渐壮大,2019年,工坊引进了专业技术人才,扩大了生产规模。从最初的一个点位,发展到目前的2个点位,租用了1200多平米的厂房,规模也从最初的4人增加到了最多时期的200人。

  创业十多年来,雷夏燕坚持为周边村(社区)留守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创造脱贫机会。目前,她的来料加工团队有稳定员工138人,每年发放来料加工费超过400万元,人均年收入近4.5万元。

  4个人4台缝纫机

  搭建起梦想的舞台

  “这个车间面积超过1200平方米,宽敞明亮,最多可容纳200人同时工作。”在雷夏燕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了这间位于元立大道的美观服饰巾帼“共富工坊”生产车间,繁忙的景象扑面而来。

  员工们熟练地穿针引线、缝制布料,动作娴熟细致,舞动的绣花针仿佛在织就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她们保持着井然有序的工作节奏,忙碌又不失秩序。

  “这个新的生产点位是去年才承租下来投入使用的,另外一个在妙高街道井东村我的家中。”通过雷夏燕生动而详细的介绍,记者梳理出了她创业的故事。

  2011年时的雷夏燕,还是一位在家带娃的家庭主妇。与村里其他带孩子的姐妹们一样,她利用闲暇时间接一些简单的手工活来赚取额外的收入,以补贴家用。

  “一个月最多只能做一两千块。”16岁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学做衣服的雷夏燕拥有一手娴熟的缝纫技艺,并不满足于这种简单的手工活,她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技能和时间来创造更多财富。

  恰在这时,家在义乌的小姨向雷夏燕发来了邀请,“你要不来我这看看?我这边到处都是厂。”

  说干就干。这一年的年底,雷夏燕来到义乌,在小姨的陪同下奔波于各个市场,挨个档口询问。为了方便交流,她还特意印制了一盒名片,每到一家档口就分发一张,整个过程仿佛是影视剧《鸡毛飞上天》中的情节再现。

  因为没有根基,没有跑市场的经验,用她的话说,“碰一鼻子灰是常有之事。”但靠着坚韧不拔的毅力,还真让她接到了一笔“大订单”。

  “是做袖套外加工,第一批做了五万双,花了足足两个月时间。”虽然时间已过去十多年,但这笔意义非凡的订单的每个细节,雷夏燕都清晰记得。

  为了完成这个订单,回到遂昌后雷夏燕借了4000块钱购买了4台二手平车缝纫机,并召集了3个留守妇女一起合作。她们共同努力,终于按照约定日期完成订单,将产品交付给客户。

  袖套外加工在服装加工行业中属于最基础的一类业务,利润也最低,款式复杂的一双最多挣1毛钱,简单的甚至只有几分钱。因此,即使完成了五万双袖套的加工任务,在扣除了人工成本后,所剩下的利润也相当有限。

  但这次成功的合作不仅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也让雷夏燕从中看到了商机。她将所获得的利润重新投入到再生产中,并与客户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雷夏燕不断壮大业务,也接触到了更多的客户。她不仅购买了新的缝纫机器,还收购了一家倒闭工厂的旧设备,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附近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和带娃妇女也纷纷加入她的团队,从最初的4个人发展到如今100多人,成为了一个稳定的生产团队。

  “创业的道路并不平坦,创业的经历弥足珍贵。”创业的初衷和经历是雷夏燕心中最珍贵的一笔财富,她们姐妹4人用4台平车缝纫机,在12年前的那个冬天,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梦想舞台。

  扩点扩面生产

  创造“家门口”的增收机遇

  早上六点半,村民冷翠花像往常一样起床、烧饭、送孩子上学后,便从家里出发走向了熟悉的地方——美观服饰无缝内衣来料加工厂,开始一天的上班时间。

  “烧完饭、打扫完卫生,再搞点‘来料加工’,做工、顾家两不误。”冷翠花是4年前来到雷夏燕的来料加工厂工作的,当时她的小孩正在念小学,每天上下学都需要接送,而来料加工厂的工作不仅时间灵活,还能增添生活的乐趣。“每天空了就骑车去厂里和大家一起做做手工,聊聊天,日子过得很充实!”至于收入,冷翠花开心地说,“一个月四五千元是有的。”

  与冷翠花有相同感触的还有郑建英。2015年,得益于下山脱贫政策,郑建英一家从老家龙洋乡搬到了县城居住。新住所周边不少亲友都在这里上班,在她们的传带之下,她也来到了雷夏燕的来料加工厂里工作。

  像她们这样,在“家”门口轻轻松松找到工作,实现顾家和工作两不误的,还有雷夏燕来料加工团队里的100多个姐妹,而这,都要归功于2019年雷夏燕所做的一个决定。

  2019年,雷夏燕做了个大胆的决策,她决定利用之前几年积累的资金来引进技术人才指导,并扩大生产规模。

  “也不是没有人劝过我,万一亏了怎么办?”虽然有不少人劝雷夏燕稳进一些,但她还是决定冒险一试。

  扩点扩面后的来料加工厂生产点位从1个增加到了2个,新的生产点位租用了一个1200多平米的厂房,最多可容纳200人。

  新厂房投入使用后,吸引了周边许多村民前来应聘,然而,她们的年龄和手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制作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雷夏燕就自掏腰包带领这些员工前往义乌进行培训学习,“培训内容包括设备的正确使用、制作过程以及剪裁技巧等,参与培训的员工在回来后将所学知识传授给新进员工,以提升整体团队的技术水平。”

  这样的培训前后组织了三次,极大提升了加工厂的加工效率,“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出货18万件。”

  通过引进技术人才和扩大生产规模,雷夏燕为留守妇女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她们能够在家门口轻松地找到工作,实现顾家和工作两不误。

  创业十多年来,雷夏燕坚持为周边村(社区)留守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创造脱贫机会。目前,她的工坊有稳定员工138人,每年发放来料加工费超400万元,员工人均年收入近4.5万元。

  以爱为纽带

  打造像家人一般的姐妹情

  对雷夏燕而言,工坊的每一位员工都像是自己的姐妹,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大家要是遇到什么困难,她都会尽力帮助解决。

  蒋秀英的丈夫因车祸意外离世,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由于建房,蒋秀英家中本就欠了不少贷款,丈夫这一走,脆弱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在农村,家中失去了顶梁柱,就像天塌了一般。周边有人来看望,总是叹息着她家庭的苦难,投来怜悯的目光……

  得知蒋秀英的遭遇后,雷夏燕主动送上慰问金,并发动厂里的姐妹们协助蒋秀英料理后事,“所有人都去了,大家你一份,我一份,凑了一笔慰问金。”雷夏燕说。

  “多亏了厂里的姐妹。”这笔资金缓解了蒋秀英家的经济压力,提起姐妹们对自己的帮助,她的语气几度哽咽。

  “不止是我,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像姐妹一样,遇到困难会相互帮忙。”雷夏燕的这句话并非虚言,涂玉兰就对此深有体会。

  她的孩子在学校进行体育活动时,突然晕倒,送医检查后发现为心脏隐疾所致,需要及时做手术。得知这个消息的涂玉兰,心情沉重,她深知手术对孩子的重要性,但高昂的医疗费用让她感到如履薄冰、束手无策。

  得知此事后,厂里的同事们纷纷通过微信向涂玉兰转账并留言,希望能够帮到她。最终,孩子在杭州成功接受了手术,并且术后恢复良好。

  为了给员工提供更多的灵活和便利性,雷夏燕还提供了两种工作方式供员工选择。一种是在工厂车间进行来料加工作业,另一种是在家工作。对于选择在家工作的员工,雷夏燕会将原材料统一送上门,员工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完成工作后,再由工坊安排人员统一收回。

  雷夏燕说:“我会尽可能地兼顾到大家的工作和生活。”

  在这里,大家因为爱,成了亲密的姐妹和家人。对于未来的发展,雷夏燕表示十分有信心,“因为有姐妹们在!”

  丽水日报记者徐子涵

  特约记者朱敏通讯员曾英梅/文

  丽水日报记者雷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