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遂昌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广角

诗韵遂昌·罗秉礼《金峰耸翠》赏析

2024-01-11 15:55:26来源: 遂昌新闻网 作者: 鲍宗武 编辑: 童芳

  金峰耸翠

  【清】罗秉礼

  嵯峨金岫绝尘埃,瑞日函空旭气开。

  忽见浓云生洞壑,还惊爽籁入楼台。

  松风缭绕穿林去,蕙草氤氲出岫来。

  我欲分题愧落雁,指挥谁是谢公才。

  ——《汤溪叶氏宗谱》卷首

  寻迹:秋天的金峰不仅是一个充满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充满温暖的季节。金峰,在大柘镇大田村头临溪,金山之顶峰。金山上有座夫人殿,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总面积120多平方米,一进门亭,出口天井,二进为三间,中间佛龛顶部,竖有“敬神如在”金字大匾。大门顶端,高挂黑漆“夫人殿”三字匾。殿内檐、柱、牛腿雕刻精致,周围古木丛生,空气清新、风景秀丽,为休闲度假之地。

  大柘镇大田村位于县城西20公里,是通往南尖岩、飞石岭、湖山红星坪温泉和红色古镇主要景区的必经之地。村庄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北宋初年,村中叶洪考中状元,宋太祖赵匡胤以侄女许之,招为郡马,后因故被误杀,太祖御赐金头银脚陪葬,葬三十六处。大田,古时称“汤溪”。据光绪《遂昌县志》记载:“汤溪,在邑西大田巡门山下,深潭之侧,水温如汤。”现开发为“汤沐园森林温泉度度假区”。清新的泥土味里混着淡淡的花香,给人无限遐想;金峰远处,金色麦田随风摇曳,是农民伯伯辛勤的劳作成果。

  注解:①嵯峨:指高峻的山峰。欧阳修《和丁宝臣游甘泉寺》:“江上孤峰闭绿萝,县楼终日嵯峨。”②岫:峰峦。周邦彦《玉楼春》词:“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③尘埃:尘俗,尘世。苏轼《放鹤亭记》:“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④洞壑:深谷。班固《西都赋》:“超洞壑,越峻崖。”曹植《七启》:“其居也:左激水,右高岑,背洞壑,对芳林。”⑤爽籁:秋天大自然发出的各种声响。王勃《滕王阁序》:“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⑥氤氲:烟气弥漫的样子。杜甫诗云:“高楼忆疏豁,秋兴坐氤氲。”⑦分题: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五代齐己《寄何崇丘员外》诗:“变俗真无事,分题是不闲。”五代李建勋《赋得冬日青溪草堂四十字》:“坐中皆作者,长爱觅分题。”⑧谢公:指南朝宋谢灵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唐代钱起《送包何东游》诗:“子好谢公跡,常吟孤屿诗。”

  译文:高峻的金山绿意葱茏,好像世外桃源一样。阳光升起,旭日当空,雾气升腾,一派清新的气象。忽然看见一片片云雾升腾,遮住了山谷。惊奇的是秋天大自然发出的各种声音,好像来到了山谷的楼台之上。一阵轻轻的松涛之声,缭绕地穿过树林,一片蕙兰的香气,飘飘荡荡地在山谷里弥漫开来。我想找题目作诗却没有可以写的诗句,谁才是谢公一样的人才啊!

  作者:罗秉礼,字学夫,辽宁松山人。举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任遂昌知县,雍正三年(1725年)在遂昌城南筑一长提,人称“罗公堤”。且立有碑亭、匾书“罗公遗泽”四字。三年后调永嘉令。“罗公堤”即今天的南溪路,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现碑亭已经损毁,但其事迹却千古流芳。

  赏析:“耸翠”,顾名思义,形容山峦、树木等高耸苍翠。北魏袁翻《思归赋》:“北眺羊肠诘屈,南望龙门嵯峨;叠千重以耸翠,横万里而扬波。”唐代高扬庭《瑞麦赋》:“芒纤纤而擢陇,叶青青而耸翠。”宋楼钥《题范宽<秋山小景>》诗:“欲识无穷意,耸翠更天外。”最有名的就是王勃《滕王阁序》中写道:“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金峰耸翠》,标题一读就让人想到风景秀丽、翠色欲流、云雾迷蒙的世外桃源。大田村历史悠久曾被称为“汤溪故里”“宋代名区”。村头临溪的金山,古时树木参天,是一处绝佳的文人荟萃之地,曾留下了许多赞颂的诗句。清代知县罗秉礼曾写《汤溪八景》组诗,写温泉句如:“温泉疑与鲁沂通,裂石崩崖泻不穷。纵壑鳞鲸思泛跃,回波练霭带空濛。”将古老的温泉写得疑似仙境,又写得神奇壮观。

  “金峰”如何“耸翠”呢?那高高的金山之峰,绿意葱茏,清新如画,真如“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俗尘如洗,犹如世外桃源。这时候,瑞日升起,雾气升腾,一个“开”字,让金山焕发出一派清新的气象。前一句写静,后一句写动,动静相生,动静相宜,美妙不凡。山间的雾气继续升腾变化,“忽见浓云生洞壑,还惊爽籁入楼台”,忽然看见一片片云雾升腾,遮住了山谷,只见层云深处隐隐露出山巅。浓雾升腾,什么也看不见了,但能听见。诗人从视觉写到听觉,“爽籁入楼台”,“爽籁”是指清风击物之声,也可能是秋天大自然发出的各种声响,仿佛汇集在那高高的山谷楼台之上。诗人对“忽见”浓云,忽闻响声,感到非常惊奇,所以下句用了“还惊”二字。前四句诗从静到动,从不变到变,从视觉到听觉,从“旭气开”到“浓云生”,从平淡到惊奇,写尽金峰雾气升腾的变化。也正是因为“金峰耸秀”,才能有这么美丽的景色啊!于是我们会想起李清照写的“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将千帆逐浪写得恍如隔世;苏轼的“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将香气朦胧写得疑在仙境;也会想起秦观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将云雾缭绕写得如在梦中。其实,在遂昌的金峰之上,我们也能体验这种感觉,“带岫凝全碧,障霞隐半红”,人在雾中,雾在心中,竟不知亦真亦幻,梦耶非耶……

  再看下半首,“松风缭绕穿林去,蕙草氤氲出岫来”,这时候,一阵轻轻的松涛之声传来,雾气慢慢消去,缭绕地穿林而去。一片蕙兰的香气,飘飘荡荡地在山谷里弥漫开来。诗人又从听觉到了嗅觉,写到了“蕙草氤氲”,令人神清气爽,诗兴大发。随后诗人来了一句“我欲分题愧落雁,指挥谁是谢公才”,面对这样的景色,竟然写不出诗句,只有像谢公一样的人才,才能写出诗句来。“谢公”就是谢灵运,世称“谢客”,生于会稽郡始宁县(今浙江上虞)。南北朝时期诗人、佛学家、旅行家,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谢灵运山水诗的“雕琢”是对自然的一种细致的拟态,又在拟态的过程中,加入自身的主观色彩,使山水景物呈现出源自现实的真实而又不同于现实真实的独特面貌。此处,“指挥谁是谢公才”,一方面是自谦的说法,另一方面赞颂谢公的才气,同时也体现出金峰之耸翠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无法用诗句来比拟之意,从侧面写出了金峰之美。

  读过全诗,“嵯峨”写出了高耸,“蕙草”写出翠绿之外,诗中好像也没有特别写出金峰的“耸翠”。这其实是一种隐匿的写法。唐代李峤《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首诗是李峤与好友同游,登上泸峰山山顶时所作。当时他遇一阵风吹过,感受到风的力量,于是诗兴大发写下此诗。诗名只有单字一个“风”,诗文中没有写到一个“风”字,却是字字写“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秋风能吹落秋叶,春风能吹开二月的鲜花,这是不同季节的风给世间带来的变化。“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飘过江面卷起“千尺浪”,吹斜“万竿”青竹。前两句的风是柔美的,这是虚写;后两句的风是强劲的,这是写实。在虚实结合间道尽了“风”的魔力。而本诗最妙之处还在于对数量词的出神入化的使用,从首句的“三秋”到“二月”,再到“千尺”“万竿”,诗人共用了四个数量词,不但令全诗对仗工整,朗朗上口,也让秋叶、浪花、青竹都更形象化和可视化,不可谓不高明。罗秉礼的诗和李峤写的诗当然不可比,但写法上还是有相同之处,虽然没有大笔墨写“耸翠”,却也从描写中体会到金峰的“耸翠”。如因金峰之“耸翠”,所以金岫“绝尘埃”;因金峰之“耸翠”,所以“函空旭气开”;因金峰之“耸翠”,所以山中“浓云生洞壑”;因金峰之“耸翠”,所以“爽籁入楼台”;因金峰之“耸翠”,所以“松风缭绕去”;因金峰之“耸翠”,所以蕙兰“氤氲出岫来”。最后诗人搬出山水诗人鼻祖——谢灵运,才能写出优美的诗,引向无言之美的境界!可谓引人一笑,笔者觉得这是诗人比较聪明的做法,以此将金峰耸翠之美留在读者的想象之中。

  老子《道德经》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笔者感受到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当然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就像罗秉礼笔下的《金峰耸翠》一样,诗句留给谢公去写,风景留给读者去看,心情留给我们去品。王夫之曾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或许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