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遂昌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广角

笋尖上的年味

2024-02-20 16:56:59来源: 遂昌新闻网 作者: 编辑: 童芳

  春节假期,是三仁畲族乡人最忙碌的时节。山乡里的年味,并不局限在做豆腐、蒸年糕等年俗,更浓缩在漫山遍野的冬笋里。

  这年味不止是因为三仁畲族乡人喜食冬笋,还因它所描绘的共富图景,正由每位三仁畲族乡人共同编织——比如熟谙每一处冬笋藏身位置的乡民,骑着电动三轮车跑遍各个村庄收笋的本地人,为实现乡村振兴在直播间卖力推介冬笋的返乡青年……

  尽管眼下的冬笋季难得空闲,但是身处其中的人,脸上总是挂着笑。这别样的年味,既是旧年产业发展的精彩收尾,也是新年伊始奔向共富的幸福启程。

  山珍

  隆冬时节,天气寒冷。

  天刚蒙蒙亮,三仁畲族乡十三都村的村民包根基就匆匆吃完早饭,扛着锄头、竹筐等工具,前往附近的山上挖冬笋。

  “今年是冬笋大年,产量比去年明显高出一大截。”漫山遍野的竹林里,包根基目光掠过竹节,发现了“苗头”再上手摸一摸,便能将出笋位置判断个八九不离十。

  “一看竹节长不长,短则出笋;二用手摸竹节,有‘割手感’说明是青壮年竹,容易出笋。”瞧准位置后,包根基一锄头下去,仔细把泥土刨开,冬笋就露出了笋头,“我挖笋,锄头都长着眼睛呢。”

  在三仁畲族乡,包根基可是挖笋名人,乡亲们更喜欢称他“老包”。当然,老包的名声并不仅因为他是个“挖笋能手”,还因他养在深闺无人知的冬笋成为走出大山的一张名片。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自然的馈赠》里,镜头跟随老包上山挖笋,并细腻呈现了一道以冬笋为主角的江南名菜——腌笃鲜。

  节目播出后,老包火了,连带着取景地的冬笋也出了圈。那是小忠村一个叫“龙藏”的地方,据当地县志记载,因这里的冬笋壳薄躯大、肉厚质白、鲜嫩味美,早在明清时期就被列为贡品,上世纪起凭借优良的品质远销海内外,素有“小忠冬笋、金华火腿”之说。

  当然,在三仁畲族乡人心目中,家乡青山隽秀、绿水环绕,百里竹海所孕育的每一支冬笋都同样鲜美。后来,三仁畲族乡注册了“小忠龙藏冬笋”的商标,并将其作为乡里的冬笋公用品牌。

  “竹笋在春季和冬季都有收成,由于在冬天的生长速度慢,物以稀为贵,冬笋的价格高得多。”老包将刚挖出的冬笋在手中掂量了几下,乐呵呵地说:“这个足有1公斤重,能卖20多元呢,加上品牌溢价,比普通冬笋更贵。”

  冬笋采收期一般在三个月以上,老包算了一笔账:“我们已经挖了两个多月冬笋了,有人一天最多能挖上百斤,一季下来,挣个几万元也不是稀罕事。”

  新的一年,已是古稀之年的老包还有一个心愿:将自己参与制订的《毛竹鞭笋培育技术规程》推广到全乡。“鞭笋采收时节为5至10月,正逢市场蔬菜供应淡季,广泛培育鞭笋,可以让大伙的收入再提高呢!”老包笑着说。

  山上劳作的时光总是一晃而过,下山时,老包认真提醒:“沿着竹根挖笋或寻笋时得小心,尽量别伤害小笋芽和竹根,挖出笋之后,记得把刨出来的土埋回原处。”

  在他眼里,只有越爱护这些山珍,才能换来越富足的生活。

  馈赠

  老包将冬笋带回家后,就等着人上门收购了。

  每天下午3时,刘枝梅就会骑着电动三轮车准时出现在十三都村的停车场。“收笋咯!”随着她的一声吆喝,村民们纷纷提着上午刚挖的冬笋聚拢而来。

  你几十斤、他上百斤,不一会儿,三轮车斗里已经堆了大半的冬笋。根据当天的收购价将钱款结清后,刘枝梅又兴致勃勃地奔赴下一个村子。

  刘枝梅收笋已有二十多个年头,对她而言,这门营生的生意经是刻在骨子里的。刘枝梅的老家位于三仁畲族乡排前村,也是远近闻名的笋产地。

  她从小跟着父母上山挖笋、卖笋,清楚地知道这片山野冬笋的与众不同。后来,她从一些农学家的口中得知,三仁畲族乡的笋之所以优质,是因为这里有厚实的高粘性黄土层。

  耳濡目染下,刘枝梅打定主意“靠山吃山”,在笋产业里掘金。即使后来嫁到大柘镇,她也没有停下这门生意。

  与刘枝梅一样在笋产业里尝到甜头的还有黄樟晶。1990年冬天,看到三仁畲族乡家家户户都将挖来的鲜笋挑到县城卖,19岁的黄樟晶脑筋一转,决定开启鲜笋收购生意,从冬笋季一直收到春笋季。

  作为三仁畲族乡较早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敢闯敢干的黄樟晶并不满足于本地市场,而是试着把收购来的笋运到杭州、宁波等地的蔬菜市场。“那时候交通不便,去宁波得耗费7.5个小时,常常半夜就得出发。”黄樟晶说,三仁畲族乡的笋不愁卖,一天下来能销售几千公斤,“行情好的年份,挣四五万元不成问题。”

  如今,随着高速公路的畅通、物流的便捷,黄樟晶不用再起早贪黑运货了。于是,他在乡里的三墩桥附近支了个摊,以方便附近村民送货上门。客户从微信下单后,打包好的冬笋就会通过物流快速抵达目的地。

  “今年产量大,我们收购的冬笋已经卖到全国各地了,顾客的评价普遍很高。”冬笋的丰收让黄樟晶喜笑颜开,他告诉记者,加上去年的春笋生意,已经挣了十多万元。

  再过几天,黄樟晶在县城买的新房就可以入住了。回望这三十多年,黄樟晶格外感激大自然的馈赠。一路走来,他从三仁畲族乡高山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自然村出发,将新房安到了镇上,如今又进了城,不断刷新着生活的幸福指数。

  “今年一定是个好年。”黄樟晶笑着说。

  希冀

  近日,在小忠村,“小畲味”共富工坊内总是灯火通明。畲族姑娘雷思敏身穿畲族服饰,正在工坊直播间里推介手中展示的冬笋。

  看着“噌噌”上涨的销售额,雷思敏顾不上喝水,不厌其烦地回答每一个网友的提问。时间悄悄流逝,下播时常常已是凌晨时分。

  出生于1997年的雷思敏是土生土长的小忠村人。她深知笋是乡里的主导产业,眼下的冬笋季寄托着村民增收的愿景。而她作为“小畲味”共富工坊的负责人,肩上更是承担着让入股村集体共同致富的重任。

  2020年,从温州一所高校毕业后的雷思敏本想留在城市打拼,但在一次回家探亲途中,她遇到了村党支部书记程卫星。“你愿不愿意回村里做主播,帮乡亲们带货?”在程卫星的邀请下,雷思敏客串了一次主播。没想到那次直播效果不错,卖出了很多农产品。村民们脸上的笑容,让她决心留下来。

  辞职返乡后,雷思敏以共富合伙人的身份加入了“小畲味”,开启了主播生涯。当主播容易,但要让“小畲味”做大、带动村民共富,谈何容易?一年多来,她在“小畲味”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委屈了,做条抖音自嘲;干累了,喝杯奶茶歇歇;缺货了,走村入户收购寻找。为了让客户体验“小畲味”的文化味,她更是自购设备、自撰文案、自学拍摄与制作技术,制作了80多个短视频推介畲乡的美景、美食、特产和多彩的畲族文化。

  渐入佳境后,雷思敏的工作不再局限于直播带货。在三仁畲族乡党委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她开始带着家乡的农特产品和畲族文化,闯进一座座陌生城市举办的各式展会。

  “在线下展会能认识更多合作商,接到更大的订单。”春节前,雷思敏马不停蹄奔波在杭嘉湖地区举办的年货展销会上,身着畲族服饰的她热情洋溢地介绍着自己带去的小忠龙藏冬笋。在她的推介下,冬笋订单纷至沓来。

  除了参展、直播,雷思敏和同伴还得上门收购农产品,然后打包发货。尽管一整天都处于忙碌中,但是雷思敏并不觉得辛苦。“‘小畲味’和村民是双向奔赴的。”雷思敏说,打包时,附近的村民会自发来搭把手,上夜班时,村民会端来热腾腾的面条,偶尔有几天团队外出,乡亲们总会在微信上关切地询问大家身体是否安好,“在奔向共富的大道上,我们每个人的目标都是一致的。”

特约记者 朱敏 记者 黄绮贤 通讯员 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