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遂昌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广角

遂昌:解锁“民事村了”密码 书写和美“民生答卷”

2024-04-25 11:22:42来源: 遂昌新闻网 作者: 编辑: 童芳

  “根据您在群里反映的情况,乡政府已组织村干部一起赶往您家现场查看。根据实际情况,建议您修缮加固,或者申请建房,审批后原拆原建……”日前,西畈乡网上说事微信群收到了村民罗大叔的一条信息,称自己的房屋年久失修,但这问题一直没得到解决,乡里分管领导卜洪斌看到后第一时间前往罗大叔家中进行情况摸底,并在线上就解决方案进行了答复。

  “6个行政村都有‘村民网上说事室’,村民有意见、有诉求先到村里反映。较难和解的,再借助‘网上说事’平台提交到乡里,通过网上跑代替村民自己跑。”西畈乡党委副书记刘华香说。从3月份“村民网上说事室”上线以来,该乡已累计收集土地纠纷、物品损毁、邻里矛盾等各类问题100余条。其中,80%以上的问题在线上得到妥善处理,矛盾化解率高达100%。

  件件有反馈,事事有结果……西畈乡以拓宽“说事”渠道赋能乡村治理的有益尝试只是我县“民事村了”工作迭代升级的一个缩影。自承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任务以来,我县始终坚持“小切口、大成效”基本思路,不断推动服务重心下移、服务资源下沉,以新时代“民事村了”工作法为突破口,持续探索山区乡村治理新路子,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绘就出一幅幅和美乡村新蓝图。

  用心用情“了”夯实全域和谐之基

  在县城北部有这样一个小山乡,连续20多年未发生刑事案件,99%的矛盾纠纷被消除在萌芽状态,是远近闻名的“平安乡”,这个乡就是应村乡。乡里更有名的是有40多年乡村基层治理经验、被称为“民事村了伯”的应村村老支书周岳运,他见证了“民事村了”工作法的逐步完善,更见证了我县基层治理40多年来一步一个脚印的演变。

  “我们村能成为‘民事村了’工作法‘发源地’有一定基础,一直以来,村里约定俗成,有问题就在这一亩三分地里解决,闹出去反而让人看笑话。”周岳运告诉记者,早在20世纪70年代,村里就有调解委员,但当时大家都是在生产队一起劳动,村民之间最常见的就是家庭矛盾,利益纠纷极为罕见,工作做起来也相对比较轻松。

  20世纪80年代初的土地改革、90年代村里大兴项目建设……伴随社会发展,村民之间矛盾纠纷的类型与复杂程度陡然增加,但周岳运始终秉持一个办事标准——用心用情。“大家都是邻里街坊,没有什么话是说不开的。”他回忆,有时甚至都不需要村民前来“申诉”,他们便会主动找上门,无论时间早晚、路程远近,直到把双方的手握在一起才离开。

  有了前几十年的乡村基层治理经验,应村村在自我管理、自我激励中,逐步探索出了一套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做法——“民事村了”工作法,即通过矛盾纠纷上门了、便民服务坐堂了、项目建设包干了、村务民意上墙了、群众困难帮扶了,全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有效解决干部难找、事情难办、问题难诉、纠纷难解、项目难推等问题,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近年来,“民事村了”的精神内核不断在我县生根发芽。以应村乡为典范,各乡镇也纷纷开启了对“民事村了”工作法的转化赋能。一时间,基层治理之花遍地绽放。

  例如北界镇最早将辖区内两镇两乡36个行政村细化为49格,由派出所选派民警至各个警务工作点任“包格民警”,实现了警员与协勤、驻村干部、律师、巡防队员等基层治理力量的无缝对接,形成“共商、共采、共享、共防”的缜密布局,不仅方便了群众办事,还极大降低了属地案件、纠纷以及安全事故发生率。

  三仁畲族乡则以“仁爱、仁治、仁和”的理念解码“民事村了”,由村支书、网格员、驻村干部组成“仁家服务团”,横向打通党群服务中心以及“基层四平台”协调处置渠道,纵向联动乡矛盾纠纷调解室,实现了诉调、警调、访调及劳动仲裁多平台联调。仅去年,该乡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近300件次,涉及金额80余万元。

  类似的实践探索在我县不胜枚举,尽管载体不同、形式各异,但无一例外,都是将“化民怨、惠民生、谋民利、察民情、解民忧”融入到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推动旗帜在基层树立、问题在基层解决、服务在基层拓展、民心在基层凝聚。

  “‘求和’调解工作法”获评全省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连续5年成功创建省“无信访积案县”,实现平安县创建“十八连冠”……一项项荣誉来自于我县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亦是对“民事村了”工作成效的高度肯定。

  创新思路“治”铸就乡风文明之魂

  “民事村了”工作绝不是为解决一时纠纷,还致力于重构乡村精神、实现乡风文明。正所谓,“立治有体,施治有序”。我县最大优势便是慈孝文化、耕读文化的长期传承与积淀。

  时间回到2014年3月,我县创新成立了全国首个县级乡村文明组织——乡村文明促进会,通过整合县内外的相关专家学者、文化教育工作者、社会人士,促进乡村大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同频共振。随后几年,该促进会开展各类乡风文明传习活动近百次,为各个乡村增添了浓浓的文化韵味,也为“民事村了”助推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先决条件。

  就像应村乡高棠村,2016年,在乡村文明促进会支持下,该村建起了高源书院并购置了1200多册图书,困扰村民多年的公共文化设施短缺问题终于得到解决。那之后,每到节假日,经常可见村民和游客相约在书院里读书看报、含英咀华的场景,一个地处偏远、落后的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了书香四溢的“文化村”。

  同样受益的还有湖山乡奕山村,多年前,奕山村里大操大办婚丧嫁娶之风一度盛行,移风易俗新规出台以后,该村顺势而为,科学制定村规民约,全面推行“红白理事会”负责制,同时还成立了“移风易俗”党员志愿服务队,广泛宣传关于移风易俗的好做法、好经验,在引导村民弘扬文明新风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文明浸润乡土,文化滋养乡情。作为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浙江省开展的两个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试点县之一,我县还扎实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通过建立慈孝评价体系、签订慈孝协议、设立慈孝基金、选树先进典型等长效机制,推出“慈孝信用卡”“红色慈孝基金”等具体举措,做到“硬件软件”一起上,“面子里子”一起抓。

  甚至在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和年度考核中,我县也将是否孝敬父母、关爱子女等指标纳入个人德行考核体系,创设“五步法”,从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对干部进行全方位“慈孝考察”,促使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树立了提拔和使用领导干部先过“孝德关”的良好风气。

  近年来,借力数字化浪潮,我县又以信用乡村数字化应用全面普及为契机,谋划“信用+乡村治理”新模式,推进“信用可量”“信用可触”“信用可用”,全力打造信用浙江乡村版的最佳实践,为乡风文明建设继续蓄势聚能。

  “分数又上涨了,又能到信用超市兑换生活用品了!”“前段时间违章搭建扣分了,还要多参与些志愿服务。”……在新路湾镇蕉川村,谈论“遂心分”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必要环节。作为我县独创的基层治理数字化应用,“遂心分”基于个人道德、家庭道德、社会道德和村级治理特色,对每个村民进行信用赋分,并提供高额信用贷款、医疗服务等多种激励场景,实现了以“小积分”撬动“大治理”,让“信用有价”更加入脑入心。

  遵纪守法、爱护环境、孝老爱亲、热心公益……潜移默化中,越来越多人正由“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文明”二字如今就像基因一般深深烙印在遂昌大地上,让这座山区小城更有温度、更显风采。

  合力编织“暖”铺就幸福蝶变之路

  岁月更迭,“民事村了”也并非一成不变。根据群众需求及工作实际的更新变化,近年来,我县又着手实行起以“支部作用‘发挥了’、村社治理‘和气了’、惠民服务‘暖心了’、数字赋能‘便利了’、强村富民‘持续了’”为核心的“民事村了”工作法,继续在新赶考路上奔赴为民服务之约。

  近段时间,蔡源乡组织青年干部分赴田间地头、春耕一线,引导群众抢抓农时,春耕备耕,确保满栽满种,全力打好春耕第一仗。“基层青年干部务必要知农时、懂农事、干农活、帮农民,今后乡里将继续加强新时代技能型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切切实实为老百姓解难题、办实事。”蔡源乡党委书记包新飞说。

  近日,黄沙腰镇党员志愿服务队也联合卫生院到各村组织开展了应急救护培训活动,旨在提高广大群众的应急救护能力,增强自救互救意识,护航基层安全稳定。活动中,志愿者们耐心细致传授了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应急救护技能,村民们纷纷表示学到了真本领,在关键时刻能挽救性命。

  乡镇干部忙碌而充实,而在城乡之间,一批由青年党员干部、志愿者担任的“红色代办员”也在奔跑中彰显青春底色。办业务、取证件、送餐食……通过勤动脑筋、勤迈脚步,他们让各式各样的服务在村里流动起来,让生活多彩起来。

  “辛苦是真辛苦,快乐也是真快乐。”从1995年开始就担任乡邮递员的苏发金告诉记者,在县邮政公司和快递企业合作的“邮快合作”共配模式下,他承担起快递下乡的责任,每天早上6时30分就要从县城出发前往垵口乡9个行政村,“大家都存着我的电话号码,除了每天配送快递,村民们有急件我也随叫随到,他们满足的笑脸就是对我最好的回应。”

  对于遂昌而言,农民异地搬迁一直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近20年间,我县已累计异地搬迁群众5.5万人,约占全县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如此大的基数下,有效解决异地搬迁后群众融入难、服务难、增收难等突出问题,应对好下山脱贫带来的乡村治理新形态无疑更能检测出新时代“民事村了”工作法的实际“功率”。

  事实上,我县的确不遗余力,针对迁入社区对异地搬迁群众管理经验不足、模式单一等问题,加快构建迁出地与安置地结对共治、机关单位党组织与搬迁重点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各级党员与搬迁群众结对帮扶的“部门+乡镇+社区+党员”的全链条机制;针对村社融合过程中搬迁群众对新生活环境不适应导致的矛盾纠纷易发且涉及面广等问题,搭建群贤议事平台,组建群贤库,建立问题采集、群众点单、分类派单、定期议事、结果反馈等议事规则,让村社治理更加和气,受到了搬迁群众的一致好评……

  当前,依托新时代“民事村了”工作法,我县已涌现出一批如云峰街道“村民说事”、大柘镇“垄上谈”、西畈乡“红色代办队伍”等基层治理特色做法,不断赋予着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的内涵与使命,更有力刷新了我县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未来,“民事村了”又会取得怎样的成绩?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县会以一个个“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给出答案。

赵乾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