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遂昌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综合遂昌

分类底图 让乡村进退有据

2024-06-25 11:52:29来源: 遂昌新闻网 作者: 编辑: 巫鸯

  毫无意外地,后垄村顺利拿到了185万元。

  这几天,遂昌县公布了2024年度第一批10个和美乡村(花园数字乡村)建设项目名单,凭借优异的发展指数,后垄村等10个村在201个行政村中脱颖而出,拿到了10笔数额不等的发展资金。

  今年初,遂昌在杭州发布了乡村振兴分类底图新成果。以“自然村”为颗粒的村庄基础数据库,包含了村庄基础图册、村庄发展指数的乡村振兴分类底图,实现了“一张底图绘全局,一套数据理家底,一个指数判潜力,一本图册供决策”,为众多山区县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乡村是积极活化还是自然退化?在遂昌,1640个自然村被分成5种类型,因地制宜求索发展之道,“一村一策”促进乡村振兴,站在崭新起点上,迎接时代的风口。

  准确细致的乡村“字典”

  这几天,遂昌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中心主任朱文强正忙着筹备方案。再过几天,浙江农林大学的30多位大学生就要到遂昌的田间地头进行暑期实践,目标是更新各个自然村的资源、土地、人口等最新数据,确保乡村振兴分类底图的精确度。

  在山多、人少、居住分散的乡村,如何把有限的资金和政策发挥出最好的效果?2023年,遂昌县干部大会提出“摸清全县乡村家底”的大课题,要求回答好乡村有什么、乡村如何发展等问题。

  在浙江农林大学的技术支持下,遂昌尝试从“摸清家底、理清资源、认清潜力、分类推进”四个关键点入手,依托高校资源聚焦最小颗粒度的“自然村”,成立调研团队赴全县20个乡镇(街道)、201个行政村、1640个自然村进行分类大调研。

  绘制进退有据的乡村振兴分类底图,首先要摸清各自然村的真实情况、提供精准全面的数据支撑。调研团队建立了“1名浙江农林大老师+1名遂昌县干部+3名研究生”的人员架构,以“一村一组调查、一村一图航拍、一村一表填报、一镇一村核实”为原则,分8组深入自然村,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方式采集数据。

  和行政村不同,自然村没有明确的边界,如果根据地形地貌或传统习惯来划分,准确度显然不高——在航拍自然村区域的时候,调研团队遇到了这样的难题。走访更是困难重重,很多上了年纪的村民听不懂普通话,完全无法与外来者沟通。

  于是,调研团队找来了行政村的老干部或会计,综合村民意见,在实地一处处确认自然村范围。同时,把自然村里房屋最密集处作为中心区域,无人机在此起降,拍下全村实景图。

  历时一个多月后,调研团队摸清了各自然村的真实情况,得出了全面精准的数据,并把各村的人口、产业、经济、土地、风貌等多方面信息收集录入地理信息系统且动态更新。

  在此基础上,团队用了一年时间确定了每个自然村的区位,填入人口、土地、房屋等97项数据,形成了《遂昌县乡村振兴分类底图》,上千个自然村被分成城郊融合型、集聚建设型、整治提升型、搬迁撤并型、特色保护型5种类型。

  通过“以数绘图、图库结合”的形式,村庄基础数据库信息实现了可查询、可编辑、可共享、可更新,数据库图册涵盖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三级数据,指数可反映村庄发展现状和潜力,为分类引导、精准施策提供依据。

  同时,遂昌县大数据和金融发展中心在农林大学的帮助下共同打造了“遂昌县村庄基础数据驾驶舱”,目前已收获3.5亿多条数据、1398项指标。

  数据赋能的乡村治理

  走进遂昌王村口镇,只见水雾萦绕于群山之间,乌溪江蜿蜒流淌。凭借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当地走出了“红绿融合”的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之路。

  然而,王村口镇的13个行政村发展并不均衡,除了桥东桥西2个集镇村发展势头比较好,另外几个村的发展速度明显滞缓。

  参考分类底图的数据,凭借南尖岩景区辐射区和古树、老屋等发展优势,昔日污水横流、旱厕遍地的大坑村获得了200万元“美容经费”。青石板路铺起来了,黄泥墙外立面修葺一新,古树公园也开门纳客了。眼下,一条连通南尖岩景区的游步道正在谋划建设中。

  村民亲历这些变化,深受感染,纷纷把自家院落打理干净,种起了各式各样的花卉。

  “全面振兴不是全部振兴,我们得让一部分有优势的乡村先振兴起来。山多、人口密度低,我们这的村子虽然走的都是红色路径,但位置分布零散,资金和政策如果像撒芝麻一样均匀落地,就没有现在的知名度了。”在王村口镇人大主席傅聪花看来,分类底图的出现,让干部们的主观印象与数据进行了一番融合和校正,对于乡村发展的路径选择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过去很多人只知道大坑的人口和山林、田地数据都没有发展优势,有了分类底图后才发现当地的古树、老屋都是待开发的资源,就连偏远的区位劣势也成了生态旅游优势。”

  据朱文强介绍,调研团队从97项数据中筛选出具有判定价值的35项,标准化处理后,赋予指标权重,凝结成分类底图的“乡村发展指数”。

  在分数的指挥下,上千个自然村被划分成5种类型,每类的发展方向都能用“一句话”概括:“城郊融合与城共进”“集聚建设重点推进”“整治提升宜进宜退”“搬迁撤并以退为进”“特色保护进退有度”。

  “‘进’的自然村由行政村统筹规划建设,‘退’的自然村则需审慎操作。”朱文强强调,“退”仅是客观的数据参考,主观上还应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和实际情况,而列为“进”的村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将指导乡村因地制宜、集聚发展。

  分类底图在乡村的扩散与嵌入,也深刻改变着传统乡村的治理生态。

  就在前些日子,傅聪花接到一个乡贤的电话,说隔壁村修建了一条路,他们村也有修路的需求。回到办公室打开分类底图查看该村既无产业又只有几户常住人口,属于退化的自然村,傅聪花当即回绝了这个要求,“以前接到这种让人为难的电话,我们很难第一时间做出判断,现在有了分类底图作为参考,处理村里很多事情都更有信心了。”

  更加宏观的发展决策

  为了让更多乡村了解分类底图,为发展决策提供更多辅助,今年,遂昌每个乡镇都分发了分类底图图册。

  按图索骥,大柘镇后垄村找到了发展秘钥——特色茶园和畲族风情。过去,这个坐拥万亩茶园的少数民族村因为交通劣势迟迟打不开发展局面。

  今年,随着528省道竣工通车,后垄村的乡村发展指数一下冲到了前列。作为村里的联系干部,大柘镇纪委书记蒋云舞鼓励村干部按照分类底图罗列的畲族婚嫁习俗、垂钓休闲、茶园农旅等要素打造项目,成功在今年的乡村振兴项目竞争大会上争取到了185万元发展资金。

  “只有‘能讲故事’的特色保护型村庄始终保持乡村特质,能承载人们对乡村的精神需求。”朱文强说。

  然而,目前特色保护型村庄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一条老街两排店”“小青砖小青瓦、围墙种花”,千篇一律。“其实是基础性工作不到位,没有抓住乡村的个性。”朱文强设想,接下来要从乡村振兴图库中挖掘、细分,借助科学指标找出差异化路径。

  把视野放大,从城乡统筹的角度来看,山区县的发展更为紧迫。

  浙江农林大学挂职遂昌副县长严少君告诉记者,在交通限制之外,山区县的人地限制比平原县更多:劳动力短缺和成本上升,让原本作为支柱的竹产业首当其冲;非粮化整治后,经济作物改为粮食作物,山区县农业面临很大的调整。

  此外,山区县的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等生态红线内区块更广,山区的传统村落更新慢,文化保护类区块也更多,这让本就不宽裕的发展空间更显狭小。

  而随时代发展逐渐退出的村庄,能把土地和空间腾出来,留出生态和文化保护区,优化布局规模化、机械化产业。“通过改变小农经济模式,从乡村生产关系入手撬动全局,这是一场系统谋划。”严少君说。

  今年2月,曾10次登上央视舞台的九龙口村迎来了村史上最大的投资:遂昌长粽全产业共富链项目——长粽加工中心。

  为什么是九龙口?除了考虑到长粽文化村和龙须草、箬叶的种植优势,发展指数中的生产用地空间也成为九龙口胜出的关键。

  这个总投资4000万元的项目落成后,村里将建起4个西南部乡镇的长粽产业中心,仅长粽师傅就需要100人以上,极大优化大搬快聚后半篇产业发展文章。

  半年来,随着分类底图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乡村在实践中重启新生,做出了有针对性的道路选择。

  记者 龚隆淼 通讯员 蓝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