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遂昌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广角

舞龙灯

2025-02-27 14:01:57来源: 遂昌新闻网 作者: 编辑: 童芳

  □ 周立寅

  窗外传来了噼啪作响的鞭炮声,有节奏的锣鼓声由远及近,仔细聆听,其中还夹着几声嘹亮的号角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迫不及待地打开门,原来是邻居家在舞龙。在这喧闹的气氛里,思绪将我带回到了那段难忘的舞龙岁月中。

  舞龙,在如今这个丰衣足食的年代,不算稀罕事。而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浙西南农村的民俗活动并不是很丰富,舞龙灯可谓是村民们在正月里除了看戏之外,最期盼、最热闹的一项活动。

  当时,已经上小学高年级的我和村里几个伙伴,在看了舞龙灯之后,心潮澎湃、跃跃欲试,也要开始舞龙。苦于材料和技艺的缺乏,只能央求家长帮忙。大人们拗不过我们的“死缠烂打”,于是就地取材,给我们扎了一条稻草龙。

  从大人手中接过稻草龙后,我们便生龙活虎起来,开始在左邻右舍的厅堂里,凭着记忆里仅存的几个动作,一板一眼地舞了起来。尽管没有乐队,少了些气势和热闹,我们依旧舞得很投入,也很开心。围观的大人也不吝赞美之词,我们脸上的笑容如樱花般灿烂,给略显沉闷的山村春节,带去了很多欢乐。

  春去秋来,我和其他十几个差不多同龄的伙伴渐渐长大了。村里的大人或许是受了之前我们舞龙的启发,几个热心人便开始筹划组建龙灯队了。

  令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平日里总是乐呵呵、知足常乐的祥沅大舅,竟是村里唯一会扎龙灯和熟练掌握舞龙技巧的人。秋收之后,在他的安排和指挥下,砍毛竹、锯杉木、买纸张,众人各司其职,忙碌了起来。

  扎龙灯,主要是篾匠活,也有些许木匠活,甚至还需要美术、书法元素的参与。只见祥沅大舅先用竹篾条子扎成一个六七十厘米长的圆筒形状,篾条大概四五扎,底部留个小门,以便于更换蜡烛。每一节龙身里都有一个倒立的铁钉,用来插蜡烛。蜡烛是那种灯草蜡烛,即我们俗称的“大蜡烛”。

  粗胚扎好之后,再用透光性能良好的宣纸或者轻薄的棉纸糊在竹篾外面。接着,用绿、红和黄三种颜料描绘上龙鳞花纹。为了增加透光性,又确保能有一定的防雨水功能,聪明的长辈们会熬上一罐子羊油或者牛油,再趁热涂上一层。这样,夜间在烛光的映衬下,整条龙就会更加熠熠生辉、栩栩如生。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祥沅大舅利索地拿起毛笔,在龙的额头上重重地写上“王”字,然后在两只眼珠上点了点,一条活灵活现的龙就呈现在眼前了。乍一看,它很像农村的鸡笼,所以这种龙又叫“鸡笼龙”。只不过鸡笼的提柄是在背部,而一节节饱满的龙身由一根根杉木柄从肚子正中穿过,酷似一个个举在空中的大锤子。

  由于当年农村房子的厅堂并不是很宽敞,因此龙灯的节数通常是取单数,一般是九节,九是最大的个位数,取谐音也是长长久久之意。如果镇里的一些机关单位接受了舞龙的邀请,我们又会加上两节,成了十一节,寓意十里挑一。

  龙灯队是一个由二十人左右组成的不大不小的团队,有龙身九或十一人,龙珠一人,排灯两人,乐队四人,放帖一人,后勤一人,替补队员一人。

  举排灯的通常是年轻女性。排灯,像一柄大芭蕉扇,又有点像元宝的形状,通常是跟在提笼(灯笼)后面,正反两面通常会用毛笔写上“五谷丰登”和“风调雨顺”等祈福词汇。

  乐队由大小锣、钹和鼓组成,有条件的可以加上唢呐。放帖,相当于现在企事业单位里的外宣或是对外联络部。后勤是给龙灯队运送备用蜡烛、手电、纸张和雨伞等物品的。替补队员多数情况下是轮换劳累或受伤队员的,有时也在出发和回家的途中帮着扛龙头。

  龙灯帖,抬头写的是“贵府”,正文是“今晚龙灯到”,非常直接明了,落款是“某村龙灯队百拜”。放龙灯帖,通常是由村里为人热情、人脉广大、口才好、身体硬朗的人担任。他事先带着礼品,去目标村找亲戚或族长,再由他们去代发帖子。从这个角度看,放帖就相当于企业的销售环节,能不能创收在此关键一举。

  我们提早吃过晚饭,天色渐暗,龙灯就要出发了。在村子的晒谷坪里,等各个岗位的人员都到齐后,检查完装备,所有的蜡烛都被小心翼翼地点燃,龙顿时就富有了生命力,浑身积蓄着力量向目的地飞奔而去。

  通常来说,第一个客户是所在村里房屋宽敞、影响力又大的人家。我们使出积攒了一个冬天的力量,即使天寒地冻,也舞得汗如雨下。大伙齐心协力、步调一致,用心控制着这条祥龙,时而让龙昂着头在空中飞舞,时而让龙伏下身子贴地盘旋。

  舞龙,就像写文章一样,一头一尾是最重要的。龙珠是整个团队的“总开关”,所有的动作和节奏,皆从龙珠开始。所以,舞龙珠的队员,是由年富力强、身手敏捷、掌握龙珠技术动作的瑞兴大哥担任。舞龙头的任务,通常会落在体力好、手劲大、个子高大的队员身上。

  至于龙尾巴,肯定要由速度最快、最敏捷的队员担任。这其中是有一定门道的,因为按照农村的习俗,如果能抓几缕绑在龙尾巴上用红纸剪成的丝绦来,扔在猪圈里,猪就能生龙活虎、长得飞快,然后卖上好价钱,自家就可以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所以,家家户户不管男女老少,都会非常积极地来抓龙尾巴。舞龙尾巴的队员必须时刻提防着那只突然伸出的“神偷手”。

  万一龙尾巴上的红丝绦被村民扯得太多而“露出原形”,因为时间紧迫来不及更换,则会影响整条龙的美观度。由此,舞龙尾巴的队员一般是把龙尾巴护在自己胸前,然后不停摇动着,时而急促向前,时而停顿,与围观的人群不断周旋着,在紧张的精神状态下,保持着攻与守的动态平衡。

  除了龙珠、龙头和龙尾巴,龙头后面的第二节也需要具备很强的眼力和灵敏度。由于龙头体积大、重量重,活动的空间自然是最大的,舞第二节的队员就得特别留心,既不能跟得太快,容易妨碍龙头的伸展,又不能太慢,会扯断彼此之间连接的那条白布带。一旦造成“尸首分离”,那是十分不吉利的事。万一惹东家生气,可就大事不妙了。

  最后一个客户,往往是帮我们放龙灯帖的亲戚。在他家舞过之后,已经是子夜时分,体贴的他们会为我们烧点心,有炒面条,也有黄米粿。吃饱之后,为了感谢他们家的热情招待,我们还要“回龙”,即再舞一次,顺带着“送灯”一次。另外,如果是遇到新婚的家庭,我们会主动送上一对蜡烛,祝福他们早生贵子,而他们也会再包一个小红包以表感谢,礼尚往来就这样在彼此的友善互动中完成了。

  如果哪个村子有宽大的晒谷坪,那就是我们展示真正技术的时候了。我们会将平时练过的一些高难度动作一一展示,盘龙、跳珠、洗甲……我们全神贯注,抟紧身体,扎稳马步,腰、背、大腿、小腿,全身的每一处肌肉都集聚着力量。这力量一直贯穿到脚趾,两只脚牢牢地抓住地面,两只手紧紧握住柄杆,将龙灯举得高高的,跳得又快又稳。

  舞龙的每户人家,都会在厅堂正上方的小方桌或者条案上,摆上诸如金桔、苹果和梨之类的水果以及自家做的米花糖等,家境殷实的人家还会放一些美味的饼干。每天行程几十里,消耗了大量体力,又处在长身体阶段的我们,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瞅准时机,悄悄地从果盘里“顺走”几块,然后嘴巴鼓鼓的,一边舞龙,一边大快朵颐着。

  龙灯队里严肃的大人见我们如此调皮,少不了一顿批评。而心善的二舅会宽慰地说:“你们在舞龙,就是龙的化身。东家的贡品本就是用来招待龙的,吃几块也无妨。”听完这温暖的话语,我们失落的心,又随之欢快起来。

  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轰轰烈烈的舞龙就结束了。放过鞭炮之后,我们举着龙来到村口的土地庙,将龙身上的纸撕下,堆成一堆,用蜡烛引燃。龙,就这样解甲归田。村民们再次开启春耕冬藏的旅程,忙碌的一年又开始了。

  前几天,一个正上一年级的亲戚孩子来拜年,和我讲起了“龙生九子”的故事。像赑屃、狴犴、狻猊等生僻字,他竟然都能精准认读,令我十分惊讶。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它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很多美好的词语都和龙有关,比如龙马精神、龙腾虎跃和人中龙凤等。龙是意象的,而龙灯是具象的,象征着吉祥平安,也代表着美满和希望。龙灯,它道出了普天之下共同的心愿,愿山河无恙,愿国泰民安,愿家吉人和。

  舞龙灯,是我青春岁月里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在此用简单平凡的文字记录这份久违的记忆,唯愿在尘世间踏实工作、安心生活的你我,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顺意红火。愿每一个淳朴善良的老百姓,在这璀璨灯火中,将美好的希望融入阵阵的锣鼓声里,不断播散和收获人间的美好与温暖。努力年年,幸福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