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遂昌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遂昌

王村口革命纪念建筑群:

乌溪江畔不朽的红色丰碑

2025-09-04 15:46:14来源: 遂昌新闻网 作者: 编辑: 巫鸯

  文/丽水日报记者 管丽芬 特约记者 朱敏 记者 赵乾谷 通讯员 周斌 图/丽水日报记者 贾恒

  乌溪江碧波奔涌,月光山松涛轻吟。

  江畔,白墙黛瓦的古民居错落;水上,古朴的廊桥静卧如虹;巷陌间,青石板路蜿蜒铺展。90年前,粟裕、刘英率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此点燃浙西南革命星火。如今,散布于古镇的革命纪念建筑群屹立如碑,铭刻血与火的历史,见证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烽火记忆

  1935年的炽热夏天,刘英、粟裕率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驻遂昌县王村口古镇,革命的火种在乌溪江畔的山谷间星火燎原。

  程氏古民居的天井里,100多年前的卵石拼花仍保持着最初的纹样。这座曾是挺进师师部的宅院,一楼复原了当年的办公场景——斑驳的桌案上摊着泛黄的作战地图,发报机摆墙角,金属触点闪着冷光。

  沿着青石板路前行,天后宫的朱漆宫门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这座始建于1794年的妈祖庙宇,本是福建商人的祈福之地,却在1935年7月29日传出新的誓言——“八一”誓师大会上,粟裕、刘英的呐喊响彻云霄:“查田分青苗,扩充红军!”“八一示威”前后,这支钢铁队伍横扫衢州、龙游等19座城镇,缴获的枪支武装了革命力量,400余名新战士加入,让红色旗帜在浙西南高高飘扬。

  不远处,宏济桥如卧龙横跨乌溪江。由明代匠人搭建起的木质廊屋桥,有31米长的桥身,连起桥东桥西两村。1935年8月26日,红军挺进师委员、二纵队政委兼中共王村口区委书记洪家云在此宣布王村口苏维埃政府成立。次年6月,粟裕站在桥中央演说,桥下的涛声如群众的掌声,久久回荡在山谷间。

  位于桥西村的蔡相庙古朴威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庙宇呈二进三开间结构,边殿五显殿曾是中共王村口区委与王村口苏维埃政府的办公地。

  月光山的风总带着玉兰的清香。1984年5月,粟裕大将的部分骨灰安葬于此。如今,叶飞题写的“粟裕同志纪念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楚青亲手栽种的玉兰已亭亭如盖,每到春深便擎出素白的花盏,与碑上的生平简介静静相望。山风裹着乌溪江涛声漫来,仿佛在低声复述那首刻在石碑上的诗句:“当年鏖战此山中,热血染得乌溪红。鱼水相依深情在,浩气长存月光峰。”

  位于桥西村西南端的白鹤尖,苍松翠柏掩映着红军纪念亭。这座王村口北端的制高点,是扼守王村口交通的咽喉要塞。1935年9月,国民党军大举进攻游击根据地,洪家云率部坚守王村口,在此浴血奋战。1936年6月,粟裕率部智取王村口时,又首先进占此地。山顶凉亭的四角指向蓝天,战斗遗迹里仿佛还能听见当年哨兵的脚步声。

  这些散落在山水间的红色旧址,像乌溪江串联起的珍珠。从师部驻地到誓师会场,从政府办公地到战地要塞,每一处都标注着浙西南革命根据地从星火初燃到燎原壮大的轨迹,让那段“浴血奋战,再掀革命高潮”的历史,在青瓦白墙间永远鲜活。

  赓续传承

  对王村口人而言,红色旧址是革命精神深植本土的文化根系。守护它们,不是靠简单的修缮,而是跨越数十年的“赓续”行动。从上世纪80年代起,这份对红色基因的珍视,便在岁月里悄然生长,成为一代代人接力传递的责任。

  1997年,王村口革命纪念建筑群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随后相继获评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党史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背后,是历史责任。从传统的文物保护到现代的科技助力,智能监控和温感烟感报警器的加入,使得火灾防控的“立体防线”不断加强。而更为细致的工作体现在制度建设上,当地建立了镇村两级保护体系,镇村干部与业余文保员组成巡查队,以“自查、检查、巡查、督查、暗查”的方式每周巡查,扣紧文物安全责任链。

  为了让保护更精准、传承更科学,当地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团队与本地专家组成“智囊团”,全程参与红色旅游开发建设。他们对革命遗址进行精心修复,确保历史的真实与完整。近千万元的投资用于提升革命遗址的保存和展示,尤其是“挺进师师部旧址”的修缮,严格依照史料还原。宏济桥、天后宫等古建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重现风华。同时,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项目也让桥东、桥西老街20余幢百年民居重焕生机,卵石巷道、马头墙与红军标语交相辉映,历史依旧嵌在日常生活里。

  程氏民宅的展柜前、蔡相庙的“挺进学堂”里,白发老者常给孩子们讲述红军战士的往事。历史在这些皱纹和语调里变得具体,红色的种子也随之生根发芽。

  2011年落成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让红色记忆有了更生动的载体。声光技术重现了“挺进浙江”“浴血奋战”等场景,老照片和实物陈列在展柜中,那些刻在碑上的名字,在这里变得鲜活。

  如今,这里的每处旧址都有了“数字档案”。二维码成为穿越时空的桥梁,扫码便能听到历史故事的回响。在这里,革命精神沿着时代的脉络生长,在守护中赓续,在创新中鲜活,像乌溪江的水,一直流淌下去。

  红绿共生

  “1935文旅街区”里,草鞋、竹篾、蓑衣等老物件静静陈列,本地茶农炒制的茶叶泛着清香,遂昌长粽在蒸笼里冒着热气。这些特产、民俗和非遗,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古镇历史与生活习俗的自然延续。这正是王村口镇“红绿融合”的缩影——革命旧址不是沉默的展品,而是乡村振兴的引擎。

  以革命纪念建筑群为核心,王村口的红色文化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矩阵。这里有挺进师纪念馆、廉政教育馆、1942遂昌民众营救美国飞行员纪念馆等八处场馆,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红色研学团队。学员们在天后宫前,仿佛能听见当年誓师大会上响彻云霄的呐喊;在宏济桥上,随着讲解声的起伏,学员们似乎穿越时空,亲历了1935年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历史场景。

  为了让红色教育更加贴近现实,王村口镇成立了浙西南培训中心和挺进培训中心,推出了“品三茶忆党史”“乌溪江畔学党史”“重走红军路”等10余项红色体验课程。学员们通过这些课程,不仅学习历史,还能感受历史的温度。

  乌溪江畔的百里红军古道,曾是红军游击的路线,如今它蜿蜒在青山翠谷间,成为徒步和越野的理想之地。清晨,徒步者的身影与当年红军的行军剪影在青石板路上交错。阳光透过竹林,洒在刻着革命标语的石碑上,脚步声与历史的回声交织成跨越时空的交响。已连续举办六届的“百里红军古道越野赛”,将这条历史之路变成了与革命精神对话的舞台。赛道旁的旧址解说牌,如同奔跑者的精神补给站,提供的不只是水,还有历史的片段。

  王村口镇现在挂着不少牌子:省5A级景区镇、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这些称号背后,是更实在的变化——“红古绿”融合发展开新局案例,入选了全国首批高质量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傍晚的宏济桥上,年轻人拍摄落日景观,仔细地翻看。不远处,研学团队的学员们唱着歌往驻地走,歌声和着江水声,飘进两岸的灯火里。乌溪江水依旧奔流,带走的是时光,留下的,是生生不息的传承。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举报指南 | 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

网站简介|广告业务|联系方式|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8522737 邮箱:3818449191@qq.com

遂昌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1号 IPC备案号:浙ICP备10211268号-1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遂昌县妙高街道平昌路33号 电话:0578-8522737 Email:38184491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