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遂昌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遂昌

特色小镇的十年“造链记”

2025-09-24 17:44:13来源: 遂昌新闻网 作者: 编辑: 罗潇

  丽水日报记者 付名煜 特约记者 朱敏 记者 黄绮贤 通讯员 张莉菁

  遂昌县石练镇的产业,带有鲜明的山乡印记。

  蜂蜜酒、油焖笋、山茶油、三叶青粉……这些原本散落于山野的物产,经工业化转换为流通的商品,也构成了小镇健康产业的核心。

  但在20年前,石练是另一番景象:一边是竹木加工、绿色食品等企业陆续进驻,工业雏形初显;另一边,厂房星罗棋布、产业间缺乏联结,“小而散”是真实的困境。

  转变始于2013年。工业园扩区,石练重新规划产业方向,生态食品、生物医药、生命健康——三个关键词逐渐清晰,它们共同指向“健康”。

  现在,石练健康产业园已有近30家企业,形成了从原料生产、精深加工到研发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企业聚集只是基础,真正关键的是“共生”。政策的精准介入,使小镇得以打破空间制约,推动产业能级跃升。

  起势

  G528国道上,车辆川流不息,石练镇的健康产业园就坐落于国道旁。

  在这里,徽派风格的厂房鳞次栉比,运输车频繁出入,企业各做各的强项——浙江五养堂中药集团建起全国首条冻干三叶青粉直接口服中药饮片数字化生产线,年产量7000万瓶;丽水人间烟货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把本地鲜笋加工成高附加值的油焖笋,让山货走出山门;浙江香满城酒业有限公司研发出口感独特的蜂蜜酒,打开了消费市场的新空间……

  视觉捕捉到的,都是新景象。“10年前,这里只是练溪边的一片滩涂,配套设施几乎是从零起步。”浙江纳福汇山茶油有限公司负责人程志科是见证者,也是受益者。

  乡野之中,健康产业在此生根,有其路径。2004年,石练工业园区升格为县级工业园区,吸引不少企业入驻,迅速成长为遂昌县发展生态工业的主战场之一。在此期间,遂昌惠康药业有限公司落地,不仅填补了产业空白,更成为园区发展的龙头。

  2013年,园区扩建,产业开始集聚。石练提出“在绿水青山之间,在蓝天白云之下办健康产业”的发展理念,将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为“生态食品、生物医药、生命健康”。

  浙江纳福汇山茶油有限公司是最早入园的企业之一,可以说是“元老”。近三年来,纳福汇出品的山茶油稳居全网同类产品销量之首,成为行业“领跑者”。

  但在过去并非如此。由于产品单一、渠道传统,纳福汇曾陷入经营困境。后来,借助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和政策支持,它研发出60多款山茶油产品,进入商超,布局电商,建立起稳定的销售网络。

  与此同时,纳福汇还将链条延伸至原料端,在石练及周边乡镇建起万亩油茶基地,实现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联动模式,既确保产品质量,也带动农户增收。

  纳福汇的成长,与石练健康产业同步。在这里,企业都在做同一件事:把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它们就像山野中的植物,扎根乡土,顽强生长。

  扎根

  在石练健康产业园,本土企业稳健成长的同时,外来投资者也在增多。他们从全国各地来,看中的是这里的原料基础、产业生态和市场前景——这构成了石练招商引资的核心竞争力。

  走进人间烟货的生产车间,只见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炸笋、调味、焖制、装罐,空气中满是笋香。“产品的口味基于祖传秘方,还原了老一辈遂昌人记忆中的味道。”负责人吴晓晖说。在传承风味的同时,公司引入现代工艺,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吴晓晖的创业故事,是乡镇企业摸索前行的真实缩影。读大学时,他常收到母亲寄来的自制油焖笋,分享给室友后大获好评,这让他隐约察觉到了家乡味里的商机。毕业后,他从微商起步,谨慎试水。2022年11月,他在石练镇健康产业园内注册公司,实现了从“小作坊”到“产业化”的转型。企业名“人间烟货”谐音“人间烟火”,又突出“腌笋”这一主打产品。

  如今,企业生产的油焖笋远销江苏、上海等地,成为家庭囤货、露营野餐的优选,再加上品牌化带来的溢价,每公斤卖到了136元。而在淘宝上,同样产自当地的新鲜春笋,每公斤的售价只有10元左右。今年,企业推出了酸菜笋、牛油酱等新产品,产品矩阵不断丰富。

  嗅觉敏锐的不止吴晓晖。周魏、罗小虹夫妻俩曾在广西酿制蜂蜜酒,得知家乡在打造健康产业园,立即带着自研的蜂蜜酒项目返乡成立了浙江香满城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他们建厂房、买机器,一边研发新品,一边拓展销售网络。公司逐渐步入正轨,发展成一家专业从事蜂蜜酒研发、酿造、销售的科技企业。近年来,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蜂蜜酒走出山门,成为市场热销的绿色食品。“最火的一款蜂蜜酒,4个月的销售额就超过了100万元。”罗小虹说。

  “发展乡镇工业要跳出‘大而全’的迷思,瞄准‘精而专’,形成有竞争力的比较优势。”石练镇副镇长蓝政说。

  谋变

  眼下,健康产业已在石练扎根,但这只是起点。乡镇干部和企业家清楚,唯有构建如热带雨林般的产业生态,让产业链上的企业协同共生、资源共享,才能在更广阔的市场中枝繁叶茂。

  然而,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一个新的矛盾出现了——项目用地需求持续增长,但土地供给不足。“缺地”卡住了石练健康产业的升级。

  面对新问题,石练没有停步,而是主动谋变,打出了一套整治与拓展并行的“组合拳”。一方面,推进低小散企业整治工作,整合盘活现有空间,避免土地闲置和错配,将有限的用地导向健康产业发展。例如,整治浙江吉昌旅游用品有限公司等低效工业用地,“腾笼换鸟”为转型积蓄动能。

  为长远计,石练正在谋划一场更大的空间变革。产业园扩园计划已提上日程,一期项目将聚焦石练村和姚埠村两个区块,分别拓展40亩和200亩产业空间。二期范围东延象岗村、南抵定溪村、西达石佛(石玄)、北接洋坞儿,总规划面积达2.84平方公里。这片土地,将是石练健康产业腾飞的新舞台。

  正在拓展的空间中,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是主导方向。石练响应全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前,浙江五养堂中药集团有限公司年产2000吨三叶青灵芝全产业链开发及绿色低碳加工增值技术改造项目正在稳步推进,预计到今年年底,95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将拔地而起。这个项目不仅是一个工厂的车间建设,更象征着石练健康产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有效转型。

  从整合土地资源到拓展产业空间,从淘汰低效企业到聚焦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石练以务实且创新的方式解题,一步步构建理想的“产业雨林”。这里没有奇迹般的飞跃,只有脚踏实地的前行;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持之以恒的耕耘。而正是在这样的坚持中,健康产业开枝散叶,既依赖当地资源,也回应本土限制,进而在限制中锚定新的方向,找到新的平衡。

  记者手记

  小镇产业何以生长

  □付名煜

  在石练采访时,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座偏居山野的小镇,能孕育出健康产业?答案其实就在眼前。小镇产业生长的力量,正源于这片土地:它始于人们对当地资源禀赋的深刻理解,进而形成将其转化为产业价值的智慧。

  山乡并不缺好资源,但资源能不能变成产业,却是另一个维度的考验。走进石练健康产业园,我感受到的是另一种思维:企业不是孤立的,而是互为拼图。有人把三叶青做成了中药饮片,有人把春笋做成了油焖笋,还有人用蜂蜜酿酒,互不雷同,却指向同一个关键词——健康。看似巧合,却有着产业演进的深刻逻辑,而且是在20年间不断试错、筛选、沉淀的结果。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石练人的前瞻与务实,他们没有盲目扩张规模,而是精心培育产业生态。2021年3月,浙江五养堂中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与石练镇政府签订招商入驻协议。而在3年前,石练镇大茂坑村党支部书记叶志建得知镇里的健康产业园准备引进数家中药企业后,便由村集体立项,以第三方合作社承包运营,村民分红的形式在镇里流转了60多亩田地,投资340万元建成种植三叶青的现代化大棚。

  “只要医药企业能进来,我们这里优越的自然环境在产业链上游发展中药材种植,肯定有前景。”叶志建说,健康产业是未来的投资风口,跟着镇里的发展方向去投资准没错。

  石练健康产业不断壮大,证明了叶志建的选择是正确的。当不少地方还在为“如何找到差异化的发展路线”等问题困扰时,石练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合山区乡镇的发展路径——不是被动等待产业转移,而是因地制宜培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