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革命星火永耀浙西南
2025-10-28 09:03:00来源: 遂昌新闻网 作者: 编辑: 罗潇
中共遂昌支部旧址
中共遂昌县委机关驻地旧址
唐公宪故居
二十年里,朱宗鹤每天准时升起国旗
本版图片/记者 章建辉
浙西南的群山,总以苍劲的绿意包裹着烽火故事——像把滚烫的岁月,妥帖藏进青黛的褶皱里。
循着历史足迹,我们来到坐落在遂昌青山绿水间的革命旧址。中共遂昌支部旧址、中共遂昌县委机关驻地旧址、遂昌工农革命军武装暴动誓师大会旧址和唐公宪故居,共同组成中共遂昌地方组织早期革命活动旧址群。此时,被岁月尘封的记忆渐次苏醒,如山涧清泉般缓缓流淌。
在这里,砖瓦镌刻着不灭的信仰;庭院见证过无悔的抉择,“誓言回响,精神从未褪色”。
丽水日报记者 陈炜芬 特约记者 朱敏 记者 龚隆淼 通讯员 尹凌霄
大柘镇,泉湖寺。
《县志》卷四载:“泉湖寺,在邑西四十里大柘西之东。”建于清嘉庆初、重建于民国三年的泉湖寺,前有柘溪水流潺潺,后有青山绿荫葱葱,四周翠竹环抱,白墙黛瓦,透着一股江南韵味。
翘角飞檐前,“泉湖胜境”四个遒劲大字映入眼帘。梁柱和木雕花牛腿历经沧桑,依然保存完好。带着岁月痕迹的青苔,爬满院里的石子路,屋顶的瓦片也在不经意间染上了幽幽青色。旧址内,厢房仍保持着当年的模样。
驻足凝望,时光仿佛倒流。
1926年冬,根据中共杭州地委的指示,中共党员唐公宪、谢云巢返回家乡遂昌创建中共组织。谢云巢曾在遂昌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就读,彼时,小学已迁址于泉湖寺。回到母校后,谢云巢与几位老师深入探讨,从学习、生活谈到家国天下。煤油灯下,几双眼睛热情而坚定。
1927年1月,浙西南第一个中共组织——中共遂昌支部在泉湖寺建立。窗外,寒风依旧呼啸,春天却不可阻挡地来临了。
革命记忆,不止于此。
在革命老区金竹镇梭溪塘岭村,我们收获了更多。
沿着鹅卵石和水泥板铺就的通村道路走,尽头处可见一幢清光绪年间的建筑——傅正友公祠。这幢建筑二进三开间,古朴雅致,是中共遂昌县委机关驻地旧址。据记载,1927年10月,谢云巢、傅以和等中共党员秘密返回遂昌开展工作,在塘岭头村召开党员骨干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建立中共遂昌县委。
梭溪塘岭村田畈自然村,只有十几幢黄泥房,是中共早期党员之一唐公宪的故乡。村中央那幢土木结构房,便是他的旧居。在创建中共遂昌支部之前,唐公宪已经在萧山、绍兴、严州、温州等地开展革命工作。相较于其他旧址,唐公宪旧居,更带有个体生命的温度。这里保留着旧时的生活痕迹,仿佛主人只是暂时出门,不久便会归来。
往梭溪塘岭村西隅走去,抵达梭溪庙——遂昌工农革命军武装暴动誓师大会旧址。1928年7月22日,遂昌县委在梭溪庙召开暴动誓师大会。会后,工农革命军捣毁了内桃源区公所,与土豪劣绅展开斗争,筹集军粮军饷、收缴地主武装的枪支弹药,为攻打县城打下基础。遂昌工农革命军的武装暴动,打响了中国共产党在浙西南领导开展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时间一路向前,历史不会被留在过去。
比如,朱宗鹤和泉湖寺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2003年6月,经修缮布展的中共遂昌支部旧址——泉湖寺对外开放。这一年,69岁的朱宗鹤多了个“新身份”——旧址管理员。这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泉湖寺上空冉冉升起。老人望着那抹飘扬的红,轻声念叨:“天安门每天都要升旗,我们这里是红色旧址,一定也要升。”这句朴素的话,成了他此后二十年雷打不动的信念。
自那天起,遂昌的晨光里多了一道固定的身影。
每天清晨7时,朱宗鹤准时从家里出发,徒步1.5公里到泉湖寺。7时30分,“一个人的升旗仪式”庄重举行。彼时,没有激昂的国歌,没有围观的人群,只有老人挺直的脊梁,颤抖却有力的手臂。
泛黄的日记本上,清晰地记录着老人的升旗岁月:
2003年12月28日,受风雨影响,国旗与绳子打结,卡在旗杆中间。心急如焚的朱宗鹤冒着大雨借来梯子,请年轻人帮忙爬上去将国旗取下;
2009年4月,在家人的陪伴下,朱宗鹤前往杭州住院治疗。出发前,他攥着残疾朋友肖品宝的手请求:“你虽只有一只手,可国旗,你一定得帮我升起来”;
2013年8月,79岁的朱宗鹤被感冒拖得卧床不起。他交代大儿子,替自己完成每天的升旗仪式;
2014年1月,在前往泉湖寺的路上,朱宗鹤不慎摔跤,硬是一瘸一拐赶到纪念馆,亲手升起国旗;
……
直到2022年10月,朱宗鹤才卸下这份“使命”。二十年里,他换了34面国旗、3根旗杆、9根旗绳,写下58本密密麻麻的来访笔记,以及10万字学习心得——每页纸,都记录着一位老人对红色信仰的赤诚。
和朱宗鹤一样守护着这份记忆的,还有梭溪塘岭村的讲解员傅代宗。近二十年来,他站在旧址的青砖黛瓦下,无数次为青年党员、团员和学生们翻开那段峥嵘岁月:革命先辈的足迹、硝烟里的抗争、永不熄灭的理想……在他日复一日的讲解中,这些静静矗立的旧址,有了更为鲜活的呈现。
红色火种,在“会说话”的历史里,代代传递。
中共遂昌支部旧址、中共遂昌县委机关驻地旧址、遂昌工农革命军武装暴动誓师大会旧址和唐公宪故居,四处建筑虽风格各异、功能不同,却共同构成了浙西南革命的“基因库”。
这些红色旧址,散落在遂昌的山山水水里,如同一部立体的教科书。伸手触及的木柱、脚下踩着的青石板,都藏着可触摸的历史。它们告诉我们,革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在具体的地方、通过具体的实践,“一步步把理想往前推”。从唐公宪旧居所代表的个体觉醒,到泉湖寺的思想启蒙,再到傅正友公祠的组织动员,最后到梭溪塘岭的武装抗争,清晰地勾勒出浙西南革命火种,“从点燃到燎原”。
这些旧址从不是静止孤立的。它们长在遂昌的山水里,缠绕着世代的人文根脉。泉湖寺的静谧氛围,傅正友公祠的家族往事,唐公宪旧居的乡土情结,梭溪庙的山水地形,每一处细节,都是革命发生的真实语境。
理解革命,不能脱离这些具体的历史土壤。这里没有宏伟的建筑,只有山岭、溪流和村庄。可就在这寻常山水中,曾上演一幕又一幕的惊心动魄。
而今,这里已成为浙西南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
每年,一批批党员干部、学生、游客来到这里。在泉湖寺,静听那段思想启蒙的往事,感受觉醒的力量;在傅正友公祠,想象当年农运的热烈,触摸那份滚烫的热情;在唐公宪旧居,读懂一个人如何用一生坚守信仰;在梭溪的山岭上,缅怀先烈,寻一份初心。每个人的表现各不相同:有人在旧址前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有人在展览的老照片前驻足,盯着泛黄的纸张出神;有人围着讲解员,追问农军暴动细节。那些藏在旧址里的精神,就这样顺着故事,“流进每个人心里”。
夕阳西下时,霞光洒在唐公宪旧居的院墙上,也照在来访者的脸庞上。这些红色旧址仍在“讲述”,把过去说给现在听,把力量传给后来者。











